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广元市青川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6来源:广元市青川县统计局 点击: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和谐安县”的工作思路,突出优势和特色,大力推进农村业主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扶持、培育工业骨干企业,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项目建设为重点,狠抓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工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建设生态青川,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商贸流通活跃,财税收入稳定增长,金融形势平稳,城市改造、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蓬勃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继续加快。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10817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524万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6936万元,增长37.9%;第三产业增加值36711万元,增长10.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5.7:19.7:34.6调整为41.2:24.9:33.9。第一产业下降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的贡献继续提高。全年新发展个体户508户,私营企业36户。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028万元,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10823万元,增长9.3%;第二产业21603万元,增长22.3%;第三产业15602万元,增长10.1%。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44.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改革成效明显。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深入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行政体制及事业单位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够快、结构不够合理、运行质量不够高、投融资较为困难;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效果不够明显;民营经济规模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县级财力薄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对外开放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平稳。按照“一茶二畜三橄榄四山珍五水产”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狠抓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鼓励和引导规模和大户养殖,加快特色资源向特色农业转变,在遭受两次洪灾的严重袭击下,仍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610万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9%。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今年我县受两次特大洪灾的影响,全县粮油减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466公顷,比上年减少1808公顷;全年粮食94627吨,减产7039吨;小春粮食27260吨,同比减产781吨;大春粮食67367吨,减产6258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012公顷,增加82公顷,产量5532吨,减产14.8%;特色产业发展较快,食用菌产量达2955吨,比上年增长30.1%。药材2546公顷,产量3246吨,比去年增长8.4%。粮经产值比调整为38.3:61.7。全年农业及农业服务业产值实现33875万元,增长6.2%。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强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人工商品林采伐有序开展,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全年完成用材林基地建设1000亩,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4万亩,其中:飞(点)播造林补播1万亩,人工造林0.1万亩。完成荒山造林5.9万亩。主要林产品产量:核桃1750吨,增长7.7%;油桐籽1250吨,下降8.8%。林业及林业服务业产值实现8213万元,比上年增长4.1%。 畜牧业快速增长。在规模养殖和大户的带动下,家禽、羊、生猪出栏以及畜禽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畜牧业及畜牧服务业产值实现27172万元,比上年增长13.3%。 渔业迅猛发展。白龙湖网箱养鱼、大湖养殖、围栏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达9189吨,比上年增长27.6%。渔业及渔业服务业产值实现6350万元,增长37.4%。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48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80台、14780万千瓦;农用运输车498辆,各类拖拉机88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702吨,农药施用量82吨,农用塑料薄膜331吨;农村用电量2028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思想不动摇,按照“依托资源、扩大招商、发展民营、建设集中发展区”的工作思路,继续以培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狠抓企业改革和增产促效,努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放手发展民营工业,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整体效益明显提高。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4.8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44.1%。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59.3%;实现工业增加值9514万元,增长54%;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65.4%,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主体;实现销售收入30531万元,增长60.2%;利润总额820万元,增长99%;资产负债率31.5%,下降4.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5次,提高0.2次;产品销售率97%,增加1.1个百分点。新进规模以上企业5户,总数达到20户。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至0.72吨/万元。 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稳定。实现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实现增加值5028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利润222万元,比上年增长20%;利税总额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1%。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实现增加值10261万元,比上年增长36.85%。其中资质以上企业2户,实现产值504万元,降低54.2%。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建筑业和全县经济的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招商和投资环境继续改善,投资力度加大,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投资项目督查督办和协调服务进一步加强,城市改造、工业、交通、农业、能源、通信、社会事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66863万元,比上年增长47.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178万元,增长65.5%;更新改造投资9647万元,增长69.3%;其他投资10287万元,增长9.6%;农户投资11751万元,增长30%。房屋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1.6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3万平方米。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四川旅游北环线凉水至唐家河公路改造工程81公里;完成交通战备通道姚渡至秦家垭改造工程14公里;完成剑青公路酒家垭隧道续建工程3015公里;完成剑青公路凉水到乔庄段改造工程29公里;新建通村公路500公里;新建木鱼和前进农村客运招呼站2个;新建沙州1号等农村客运小码头5个;新建红光乡1号等农村桥梁7座;完成了乔李路改造工程17公里;完成了沙乔路改造工程34公里;完成了东石路东河口至红光段整治工程3公里;启动了县城街道摊铺工程、小沟水毁河堤建设工程和滨河路上段河堤改造工程;积极恢复“8.28”、“9.1”两次特大洪灾水毁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