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广安市华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6来源:广安市华蓥市统计局 点击: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市的零售额4.58亿元,增长14.8%;市以下的零售额5.1亿元,增长14.8%。城乡消费市场保持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2亿元,较上年增长2.1%;集体经济实现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6.1亿元,增长16.2%,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3%;股份制经济实现1.77亿元,同比增长19.7%(见表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4.02亿元,增长18.2%;餐饮业零售额1.61亿元,增长18.1%;其他行业零售额为4.05亿元,增长10.4%(见表6)。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市的零售额 市以下零售额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 96780 45574 51006 11186 6904 61026 14.8 14.8 14.8 2.1 13.8 16.2 股份制经济 #批发零售贸易业 餐饮业 其他行业 17664 40166 16082 40532 19.7 18.2 18.1 10.4 表6: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单位:万元)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全年引进项目109个,实际到位资金9.5亿元,增长12.8%。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7个。 外贸出口再创新高。全市出口创汇总额达12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运行良好。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55公里。在总里程中,等级公路218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28.9%。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27347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5382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21万元,增长21.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3678户,增长16 %;移动电话用户51298户,同比增长3.8%。 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全年旅游建设投资10490万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0.8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4.64亿元,增长15.4%。年末全市有旅行社3家、星级宾馆2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持续增收。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69万元,增长21.7%,其中税收性收入4190万元,同比增长11.5%;非税收入2779万元,同比增长41.1%。 金融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9.37亿元,比年初增加3.6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5.85亿元,比年初增加3.47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10.27亿元,比年初增加0.9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3.43亿元,支出64.32亿元,现金净投放0.89亿元,较上年增长1157.9%。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151万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51万元,增长3.4%;人身险保费收入2100万元,增长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面巩固“两基”成果。年末,全市各类学校37所,在校生57193人 ,专任教师2600人。全市有小学16所,在校学生34998人;初中学校16所,在校学生16646人。高中学校5所,在校学生5549人。 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全国科技示范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申请专利4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市图书馆建起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市文化馆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级二级文化馆。文艺创作日趋繁荣,滑杆抬幺妹获省展示项目一等奖,群众体育获全国文体工作先进单位。群众性广场文艺表演多姿多彩,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开展了网吧专项整治、歌舞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整治。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3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4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良好,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1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有电视台1座,节目32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5%。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6.6%。 卫生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农村卫生院危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全市拥有卫生院17个,卫生机构床位774张,卫生技术人员56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华蓥山梨花节、登山运动会、第四届滑杆抬幺妹活动、庆祝建市二十周年法院杯蓝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市政府获得全国登山健身运动优秀织组奖。新成立了体育舞蹈协会和乒乓球协会等体育组织。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全市年末总户数11.8万户,总人口35.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万人,农业人口26.42万人;男性人口18.5万人,女性人口16.62万人,性别比为111.3。全市出生人口3285人,人口出生率9.3‰;死亡人口1826人,人口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长率4.1‰。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共投入资金150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78.7%,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7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647元,比上年增长17.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4元,增长14.6%;人均消费性支出5426.5元,增长3.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4平方米。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01 元,较上年增加337元,增长10.7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1.55元,增加122.59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8平方米,增长18.8%。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年新增就业人员4118 人,258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83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48人,登记失业率为3.6%。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6365人,较上年增长23.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 730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21202人,较上年增长12.8%。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数户达12895户,人员达24968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