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达州市渠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6来源:达州市渠县统计局 点击:
六、国内贸易和招商引资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0949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国有单位零售额10599万元,增长6.6%,集体单位零售额5976万元,增长4.1%;私营个体零售额169114万元,增长18.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0756万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30193万元,增长20.9%。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完成102754万元,增长15.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招商引资共签协议28个,履约合作项目20个,到位资金5.9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加。全年财政上划中央“两税”、省市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958万元,同比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13万元,同口径增长26.9%;中央两税收入8898万元,增长16.8%;省市两级收入3147万元,增长15.5%。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001万元,增长26.7%。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6260万元,同比增加93835万元,增长15.8%。年末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46453万元,比年初增加21103万元,增长9.4%。各项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余额9602万元,下降23.8%;商业贷款余额44357万元,增长6.5%;农业贷款余额43313万元,减少3.5%。 保险业迅速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8333万元,比上年增长22.8%,保险给付赔款3086万元,增长15.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又有创新。全年组织申报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市级5项,其中3项被列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组织验收鉴定科技成果10项,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6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对县级科技成果15项进行了奖励,对5项专利进行资助。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全年申报国家专利5件。支持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家,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年大学本科上线1324人,其中上重本科线302人。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15所,小学教学点48个,在校学生人数239411人,专任教师8440人。2005学年初,全县有小学579所,教学(点)48个,在校学生144996人,专任教师4556人。小学儿童入学率99.97%。有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88762人,专任教师3615人。有职业中学5所,专任教师231人,在校学生5212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38人,在校学生441人。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全年农民技术培训20649人次,农户科技当家人培训10080人,家用技术培训81200人次,职工教育培训11300人次。 九、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卫生 文学艺术创作成绩喜人。全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小说30篇,散文50篇,诗歌102首,杂文随笔12篇,报告文学3篇,评论5篇,歌曲4首,创作舞台剧本3出。编辑的《清乐集》、《浅草集》、《岁月之旅》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娃阿蒙羡》和《又是钓鱼天》分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小型剧本二等奖、三等奖。文博工作成绩突出,发掘西汉初期至中期木椁墓葬3座,南北朝时期井1座,灰坑8个。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图书馆购置图书1474册,征订各类报刊17种,期刊132种,收集地方文献183册,接受捐赠图书131册,共接待读者25820人次,图书流通43753册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县举办县级体育竞赛30次,组队参加市级比赛21次,省级比赛4次,全国比赛1次。运动员在全国、省、市级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46枚,其中:金牌8枚,银牌20枚,铜牌18枚。业余体育快速发展,已在全县各中小学建立训练网点32个,共开设8个体育训练项目。建立训练基地12个,发展团体会员12个,个人会员1500余人,专兼职教练员100人。本年度向省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4名,向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专业人才28名,向市运动队输送体育人才115名。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全县已有27个乡(镇)实现县乡光纤联网,新增光纤用户18753户,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19.2万户。全县广播通响率99%,电视覆盖率98%。广播电视宣传全年完成创优节目32个,上送市电视台(电台)播出稿件近600件、省电视台播出新闻25条。 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加快公共卫生两大体系建设。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82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4个。有医疗卫生人员4702人,其中执业医师801人,执业助理医师483人,注册护士395人。拥有病床1506张,其中医院495张。全县有村卫生站543个,乡村医疗卫生人员1490人。全年共收治入院人数3.91万人次,出院病人治愈率70.4%,出院病人好转率25.6%。 十、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382385人,比上年净增8335人。全年出生人口8985人,人口出生率6.61‰;死亡人口5171人,人口死亡率3.80‰;全年自然增长人口381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0‰,比上年上升0.97个千分点。 年末全县城乡从业人员54.82万人,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8.18万人,减少2.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60万人,增长18.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04万人,增长2.4%。乡村实有从业人员48.44万人,增加0.95万人,增长2.0%。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3523人,增加384人,增长0.9%。就增就业145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乡村从业人员中常年外出务工197476人,实现劳务收入118000万元,增长26.3%。 十一、环境保护与人民生活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渠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已由原来的Ⅲ级标准上升为Ⅱ级标准,渠城饮用水质由原来的Ⅲ级类水质达标率75%提高到100%。工业废气排放处理率达96.2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5%。建设项目环评率100%,“三同时”执行率90%。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1410元,比上年增加1655元,增长1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7元,比上年增加512元,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2886元,比上年增加296元,增长11.4%。 居民储蓄存款继续攀升。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10662万元,比上年净增79902万元,增幅达15.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431元,增长13.5%。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企业共有130户,实际征收养老保险基金3830.1万元,实际发放养老金6372.9万元。农村“五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优抚、救济对象政策落实,“7.8”洪灾救灾救济资金全部到位。全年征收社保基金6824万元,增长36.5%。享受城市低保1781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