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达州市开江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6来源:达州市开江县统计局 点击: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镜内公路里程1316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7.01公里。全年完成货运量135.8万吨,货物周转量13200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41.3万人公里,客运周转量890万人公里。年末全县拥有货车470两,拥有客车106个。 邮电通讯业可持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857万元,增长11.3%。固定电信业务收入2130万元,减少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3000户。年末小灵通4100户。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普及率12.3部/百人。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23万元,增长31.61%,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3%提高到2.4%;财政支出63700万元,增长27.7%,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事业等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存贷款规模稳定扩大。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9278万元,增长18.4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23385万元,增长18%。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2102万元,增长17.7%。其中,农业贷款26189万元,增3.06%;商业贷款24845万元,同比增2.3%;工业贷款5168万元,同比增长21%。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寿险机构5家,财险机构2家。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4000万元,增长4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1000万元,增长44%。财产险保费收入3000万元,增长40%。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100万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3100万元,财产险赔款2000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3111人,在校生7834人,毕业生1959人。初中招生10598人,在校生30910人,毕业生9115人。普通小学招生11418人,在校生62855人,毕业生10616人。特殊教育招生32人,在校生63人。幼儿园16091人。 全年改造中小学危房23280万平方米,年末全县中小学校数200所,其中小学172所;专任教师1531人;全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8%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明显。获国家专利17项,市级科技成果奖2项,分别是“ 山羊优化杂交组合研究与推广”、“以大(玉)米为原料的高纯度低聚异麦芽糖研制”,县级科技成果奖3项。 九、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400户。年末全县共有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2811卷。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7个(不含个体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不含非建制乡卫生院)保健院(所、站)1个。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执法监督所(局)1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19人,卫生机构机构病床数817张。 十、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77544人(公安年报人口数),常住人口465800人,出生率为10.07‰,死亡率为6.48‰,自然增长率为3.59‰,计生率84.25%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6元,增加1153元,增长17.7%,人均消费支出5066元,增加156元,增长3.07%。其中,用于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食品支出2292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衣着支出581元,增长0.2%,家庭设备用品支出229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45.2%。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652元,增收528元,增长16.9%,其中:工资性收入1666.29元,增收236.08元,增长16.51%;家庭经营纯收入2418.17元,增收381元,增长18.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74.85元,增26.5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023.53元,增59.88%,衣着消费支出115.38元,增26.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79.4%。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年全县新增就业人员2276人;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含机关、事业单位及其离退休人员)人数为27690人,比上年增加3384人,其中参保职工20025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767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137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5600人,增加2001人。2007年末全县共有低保对象38180人,其中城镇低保13067人,同比增长5%,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478万元,农村低保25113人,同比增长13.5%,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39万元。 注: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