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达州市大竹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6来源:达州市大竹县统计局 点击:
大竹县统计局 2008年2月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竹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大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积极应对食品、原油、钢材、运输价格等普遍上涨带来的不利局面,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扶贫、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有利政策,抓住成为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历史机遇,广泛调动全县干群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使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运行态势。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民生状态有效改善、财税收入不断递增,县域综合经济充满活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经达州市统计局审定,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8亿元,同比增长14.8%,人均GDP10717元,同比增长14.5%,成为推动大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状态有效改善的坚实基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7亿元,同比增长4.4%,对GDP的贡献率为8.8%,拉动GDP济增长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4亿元,同比增长25.4%,对GDP的贡献率为68.7%,拉动GDP增长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7元,同比增长11.1%,对GDP的贡献率为22.5%,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7:41.4:27.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比2006年提高0.7和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2个百分点,以工业和建筑业为支撑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化进程加快。 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2007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0.9亿元(现价),同比增长20.1%(可比价),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1%,处于主力地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5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5亿元,同比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9亿元,同比增长13.6%。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68.94%。 2007年大竹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与全省其它发达地区相比,大竹经济基础和发展速度均处于落后境地;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出现困难,苎麻工业陷入困境,煤炭工业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农业产业化无实质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压力进一步增大;物价持续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二、农 业 1、农业产值大幅增加。2007年农业总产值为50.2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畜牧业产值为27.2亿元,同比增长5.6%。粮食总产量为53.4万吨,同比增长10.2%,其中小春粮食产量为7.8万吨,同比增长10.9%,大春粮食产量为45.6万吨,同比增长10.1%;油料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12.4%;牛奶产量480吨,同比增长4.1%;禽蛋产量42613吨,同比增长6.2%;肉类总产量15.3万吨,同比增长5.1%,其中猪肉产量9.1万吨,同比增长5.0%,牛肉产量9110吨,同比增长2.2%,羊肉产量3752吨,同比增长3.4%,禽肉产量4.8万吨,同比增长5.9%。 2、部分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72万亩,与上年持平,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19万亩,苎麻种植面积30万亩。蔬菜面积15.5万亩,总产40.5万吨。水果面积8.65万亩,比上年增加0.15万亩,增长1.75%,水果总产4万吨,比上年增加0.14吨,增产3.54%,茶叶面积1.3万亩,茶叶总产503吨其中名优茶230吨,桑园面积1.5万亩,比上年增长0.3万亩,增加25%,发蚕种1.32万张,产茧39.3万公斤,比上年增加3万公斤,增长8.23%。2007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1.72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达到75:25。在品质结构上,重点推广高支苎麻、优质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专用大豆、“双低”油菜、优质茶叶、优质水果、优质蚕桑、优质蔬菜等优质品种,加大低产劣质品种改良力度。全县优质苎麻面积达到27.6万亩,优质率92%,增加两个百分点,优质稻面积达到42万亩,优质率达到86.4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优质稻总产22.71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86.15%。优质专用玉米15万亩,占播面积的59.76%,优质专用玉米总产7.99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58.93%。优质专用大豆3万亩,占大豆总面积的41.67%,优质专用大豆总产3450吨,占大豆总产量的38.99%。优质专用小麦7.56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37.34%,优质专用小麦总产1.88万吨,占小麦总产的48.58%。“双低油菜”19万亩,优质率100%,优质水果面积5.92万亩,优质率47.6%,名优茶产量230吨,优质率45.73%,良种桑面积1.17万亩,良种率78%%,蔬菜优质率30%。全县2007年种粮直补面积781276.17亩,水稻种植面积482452.92亩,下拨种粮直补金1093万元(13.99元/亩),综合直补2446万元(31.308元/亩),水稻良种补贴724万元(15元/亩)。 3、农机装备全面提升。全县共拥有农业机械16.62万台件,农业总动力达20.3万千瓦,百亩耕地达24.7千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400千瓦和0.5千瓦,增长2.2%和2%。全年共实现机械耕地19.5万亩,机械脱粒15.4万吨,机收水稻15万亩,机械加工90万吨,农机运输8800万吨公里。 4、全县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攀升。共投入提灌建设资金393.7万元,其中:省农机项目投入13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31万元, 国土治理项目投入25万元,县级财政资金投入30万元,乡镇投入5万元,农民自筹289.7万元,群众投劳14.49万个,共修复机电提灌机械880台套7040千瓦;新增提灌设备210台套1470千瓦;建成了石桥铺镇河湾电灌站、石桥铺镇长青村饮灌站、二郎乡江水村潜水泵站、安吉乡响滩坡电灌站共4处标美化站。恢复改善灌面2.5万亩;新增灌面0.8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1、工业化速度加快。 (1)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效益提升。工业强县战略初见成效:2007年全县以煤炭、麻纺、机电、化工、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支撑的6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0.23亿元,同比增长58.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4.64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实现轻工业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34.6%,重工业增加值为18.0亿元,同比增长35.3%。按所有制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29.8%,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9.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8.1亿元, (2)产销衔接良好。实现销售产值70.1亿元,同比增长59.2%,产销率达99.8%。其中轻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0.3亿元,同比增长54.4%,重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9.8亿元,同比增长61.2%。产品销售收入为68.6亿元,同比增长84.7%,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1.9亿元,同比增长55%,利税总额为3.8亿元,同比增长50.8%,产成品存货1.8亿元,同比增长55.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7.1%,同比增长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