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赤峰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2来源:赤峰市统计局 点击:
赤峰市统计局 (2010年3月9日)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精心组织,多措并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回升,总体形势向好发展。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94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9亿元,增长24.7%;第三产业增加值312.56亿元,增长13.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1037元,比上年增长17.3%,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3079美元。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7.9∶47.9∶34.2调整为16.3∶49.5∶34.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6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到24.7%,居三次产业之首,分别高于一、三产业20.3和11.4个百分点;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3.8%和31.5%,第一产业较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5和0.3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10.6和5.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第一产业9.8和4.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100%,与上年持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9%。在食品类价格指数中,粮食价格上涨6%;食用植物油回落11.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回落7.6%,其中猪肉回落17.6%,牛肉和羊肉分别上涨1.8%和0.9%,鸡价格回落0.2%;鲜菜上涨14.3%。其他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生产领域价格略有下降,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8%。[见附表1]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32.33万人,比上年增加1.74万人。其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4.04万人、46.22万人和62.07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2.1%、增长3.7%和增长4.6%,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4%、19.9%和26.7%。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86万人,减少0.55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22.68万人,增加1.9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79.58万人,增加0.35万人。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1万人,新增就业人数1.7万人,登记失业率4.17%。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28亿元,比上年增加9.87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82亿元,增长26.5%;上划中央和自治区税收收入36.46亿元,增长0.8%。有7个旗县区的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4亿元,其中红山区、元宝山区的财政收入超过15亿元,克什克腾旗超过9亿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87.07亿元,增加34.01亿元,增长22.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05亿元,增长21%;教育支出39.25亿元,增长21.9%;公共安全支出9.93亿元,增长4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07亿元,增长43%;医疗卫生支出9.75亿元,增长36.5%;环境保护支出13.63亿元,增长27.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07亿元,增长22.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5.1亿元,增长1.1%;农林水事务支出26.4亿元,增长39%;交通运输支出10.77亿元,增长25.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回升基础不够稳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不明显;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不高,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民间资本活力不足,中小企业发展不快;农牧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基础建设滞后,管理水平不高,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居民增收缓慢,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 业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93万亩,比上年增长1.1%。其中,粮食作物1290万亩,增长3.7%;经济作物250.59万亩,增长0.6%。全市粮食产量59.2亿斤,比上年下降15.4%。其中谷物56.16亿斤,下降9.2%;豆类0.73亿斤,下降69.8%;薯类(折粮)2.31亿斤,增长59.5%。松山区、宁城县分别达到10.6和10.1亿斤。经济作物产量有升有降,其中,油料产量1.48亿斤,下降49.3%;甜菜8.42亿斤,下降36.1%;药材0.07亿斤;烟叶0.19亿斤,下降17.4%;蔬菜68.96亿斤,增长22.8%;瓜类4.63亿斤,下降32.4%。[见附表2] 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176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6万头只,增长0.9%,创历史最高纪录。牲畜良种及改良种率97%,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牲畜出栏率55.4%,提高4.3个百分点;能繁殖基础母畜存栏904.42万头只,比上年增加32.6万头只。初步统计,全年肉类总产量42.82万吨,增长1.5%。其中,猪出栏163.64万头,肉产量12.63万吨,增长0.5%;牛出栏81.84万头,肉产量9.07万吨,增长7%;羊出栏489.56万只,肉产量8.09万吨,下降9.4%;禽肉产量11.26万吨,增长8.6%。牛奶39.18万吨,下降10.3%;禽蛋29.86万吨,增长6.2%;绵羊毛1.77万吨,增长2.2%;山羊绒0.15万吨,增长1.9%。[见附表2]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7.6万公顷,飞播造林0.7万公顷,封山育林8万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11202吨,下降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35.33亿元,增长24.3%。按企业规模、经济类型、轻重工业分,大中型工业完成158.74亿元,增长17.1%,小型工业完成176.59亿元,增长36.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08.92亿元,增长18.2%,其他类型企业完成226.41亿元,增长31.8%;轻工业完成44.28亿元,增长15.9%,重工业完成291.05亿元,增长25.6%。从主要增长因素看,一是重点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冶金、能源、食品、医药、建材、纺织、化工和机械八大重点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4.84亿元,增长24.8%,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8.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1个百分点。其中冶金行业实现增加值173.45亿元,增长28.4%,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63.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5个百分点。二是重点工业企业运行良好。35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63.71亿元,同比增加64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贡献率为37.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三是新建企业拉动作用明显。15户新建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6.34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贡献率为9.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