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宜春市丰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09来源:宜春市丰城市统计局 点击: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市各类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26.49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增校舍面积5.26万平方米。中小学在校学生人均校舍面积6.1平方米,其中小学5.13平方米,中学7.7平方米。2003年末,各类学校有实验室面积3.7万平方米,图书馆2.76万平方米,微机室1.24万平方米,语音室0.61万平方米。计算机拥有量4196台,各类图书藏量240万册,电子图书藏量2.04万片。2003年我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与上年持平;小学升学率为98.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参加2003年秋季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人数4900人,比上年增长13.7%,被各类高等院校录取的考生人数2667人,增长15.1%。 科技队伍基本稳定。2003年末,我市市属单位共有技术人员12653人,比上年增加784人,增长6.6%。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9人,减少157人,下降25.1%;农业技术人员412人,增加10人,增长2.5%;卫生技术人员1733人。减少139人,下降7.4%。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3480人,比上年增加529人,增长17.9%。 科技成果有所增加。2003年,全市共完成科研项目17个,比上年增长6%,其中省地市科研项目6个。科技项目获地市以上科技成果奖4个,比上年增加1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文化事业机构6个,从业人员147人。全年共创作各类剧目3个,演出55场次。其中我市文艺工作者熊光平创作并演出的《啊,XY》获得全国第二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全年共发表各种文艺作品175件,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50件。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12.1万册,增长4.9%。电影放映单位12个,全年放映1150场次,观众人数68万人次。全市共有乡级广播电视站31个,村级广播室143个。广播专线2400公里,卫星地面接受收站5个。有线广播电视网建设总投资3200万元,覆盖全市31个乡镇。有线电视已开通节目35套,比上年增加2套,年末实有有线电视用户2.68万户,增长3.0%,其中市区用户1.64万户,增长2.5%。 卫生事业有序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家,其中综合医院8家、中医院1家、专科医院1家、街道乡镇卫生院30家、妇幼保健院1家、专科疾病防治所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年末共有病床2478张。卫生技术人员2837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036人,注册护士873人,药剂人员465人,检验人员170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我市共有专兼职体育服务管理人员655人,体育运动组织604个,比上年增加2个。业余运动员2.25万人,比上年增长0.8%。体育运动和各类健身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年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182次,比上年增长9.0%,参加竞赛活动的人达到5.2万人次,增长6.1%。年末实有等级运动员103人,比上年增加18人。在这一年里,我市运动员在参加各类地市以上组织的竞赛中共获得金牌97枚,银牌236枚,分别比上年增加16枚。 十、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127.22万人(公安年报数),比上年净增加0.79万人,增长0.6%。农业人口98.51万人,比上年净增0.29万人,非农业人口28.71万人,净增加0.5万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77.4%和22.6%,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67.58万人,占总人口的53.1%;女性人口59.63万人,占总人口46.9%。性别比为113:100,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到年末,城市人口为29.07万人,其中居住在市区的人口为19.82万人。2003年城市化率为22.9%。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17957人,出生率为14.12‰,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314人,死亡率为4.18‰,下降1.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9.94‰,比上年提高1.3个千分点。出生人口中,一孩率为70.35%,二孩率为29.6%,多孩率为0.04%。节育率、结扎率、上环率和药具率分别为92.79%、67.15%、24.91%和0.73%,计划生育率为89.03%,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与人民生活 环境污染程度加快。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企业数量增多,环境污染现象逐渐明显。2003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93.9万吨,比上年增长152.3%。其中废水未达标放量15.13万吨,比上年增长8倍。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293亿标立米,增长13.6倍;二氧化硫排放量2.6万吨,增长12.6%;工业粉尘排放量4.98万吨,增长19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52.2万吨,增长34.3%。 城市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面积迅速扩大,人口密度下降。2003年,我市城市面积25.4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9.3平方公里,扩大6.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由上年的每平方公里9397人下降到7803人。城市道路长度112.35公里,比上年增长20.9%;道路面积157.5万平方米,增长28.6%,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4.42公里。园林绿地面积167.4公顷,比上年增加35.1公顷,增长26.5%,公共绿地面积61.6公顷,增长3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1平方米,增长20%。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5.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57.1%,提高23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69元,比上年增加2190元,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2685元,增加106元,增长4.1%。全年劳务输出12.8万人,比上年增加4.67万人,增长57.4%,劳务收入6.4亿元,增长42.2%。据农村住户调查,2003年,农村居民思格尔系数为51.7%,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每百户拥有摩托车17辆,电话63部,彩色电机47台,分别比上年增长6.3%、40.0%和20.5%,人均住房面积由上年的27.2平方增加到29平方米,增长6.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人均储蓄存款3540元,增长19.0%。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3年末,我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22万人,比上年增加0.50万人,增长13.4%。全年发放基本养老金4076万元,比上年增长9.1%。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在这一年都取得了较快进展。2003年,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17万户,共计3.14万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454.7万元,人均463元,增长11.9%。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共有床位1147张,共收养各类人员884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个,社区从业人员1万人,其中安置下岗人员0.8万人,社区服务志愿者1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