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吉安市新干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09来源:吉安市新干县统计局 点击: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决战之举,强势攻坚,创新实干,奋勇拼搏,战胜了历史罕见的冰冻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取得了经济增长、事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新成绩,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373840万元,可比增长15.4%,比全市增幅高出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300万元,可比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12万元,可比增长26.1%;第三产业增加值95728万元,可比增长9.9%。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8%、69.4%和14.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了2.4个、10.7个和2.3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达到11851元,首次突破万元,比上年增加2293元,可比增长13.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向高级化演进的动态趋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28.7:42.9:28.4调整为26.0:48.4:25.6,“二一三”结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2008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9716万元,同比增长23.9%,比同期GDP增速快了8.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64.1%,较2007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实交税金2.56亿元,占县财政总收入的70.5%,较2007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两个比重”进一步提高。2008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1.9%,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标志着我县经济运行质量正在快速提升;二是经济运行效益提升。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1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19.8亿元,增长56.1%;实现利税总额6.9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3.7亿元,增长117.8%;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333%,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三是民生事业再创佳绩。全年用于民生工程的资金达1.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34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8000万元和1200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有效实施。年末从业人员168590人,增长1.7%;共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4822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198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53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继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得到加强,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困难群众生活、就医得到一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得到全面落实;第二批108套经济适用房和48套廉租住房已惠及156户中低收入贫困家庭。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8亿元,净增7亿元,增长26.6%,人均量居全市前列。 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取得不少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支柱和规模工业比重不大,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缺乏支撑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安监环保的压力比较大;发展有效投入不足,财政增长缺乏大宗稳定税源,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企业增效难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附加值偏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民生工程惠及面有待进一步拓宽,等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2183万元,增长16.8%。其中,种植业产值82830万元,增长17.2%;林业产值6523万元,增长11.2%;牧业产值60155万元,增长18.9%;渔业产值10865万元,增长10.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10万元,增长0.6%。特色产业稳中有进。优质稻产业建立省级优质稻基地15个,全县粮食作物达55630公顷,增长4.6%,总产量达345863吨,再创历史新高,增长16.7%;生猪产业共建立生态养殖小区36个,特别是江西正邦集团和吉安艾格菲牧业在我县的落户,实现了我县生猪养殖、加工的新突破,全县生猪出栏816617头,增长1.8%;生猪存栏449577头,下降1.4%。优质果业新发展无公害红桔基地3800亩、有机柑桔基地2000亩。年末实有果园面积7897公顷,其中柑桔面积7558公顷。全年水果总产量78435吨,其中柑桔总产量75952吨;中药材新增种植面积1.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6222吨,增长35.2%。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1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8个,良豪米业、新绿公司成功申报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5610公顷,增长0.4%,有效灌溉率达92.2%,旱涝保收面积达20090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拥有各类农机具4.86万台(套),总动力达3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53.9%;农用排灌机械保有量39591千瓦,增长9.0%;耕整机6644台,增长29.2%;机动脱粒机9219台,增长0.1%;农用运输车1686辆,增长5.8%。实际机耕面积达51724公顷,增长136.8%;机械收获面积34363公顷,增长118.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953吨,增长1.5%。农村用电量8872万度,增长7.6%;水利建设完成土方174万立方米,增长2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8%,拉动县域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规模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张、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发展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6484万元,增长40.7%;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5355元/人,增长30.4%;产销率达99.0%;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31.9元,增长23.2%。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一园三区六城”规模拓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园区增长极作用日益凸现。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6870万元,新增1000万元以上进区开工项目31个,新增竣工投产项目21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受金融危机影响,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33525万元,下降8.4 %。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37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528004万元,增长60.0%;上缴税金28847万元,增长151.2%;安置就业 11944人,下降26.5%。 建筑业较快发展。2008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500万元,增长36.1%。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30805万元,工程结算收入25763万元,工程结算利润250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8137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1563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