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吉安市新干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09来源:吉安市新干县统计局 点击:
吉安市统计局 2008-05-07 09:53:05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站在2006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的新起点上,着眼于“实力更强、活力更显、环境更优、事业更旺”的战略目标,咬定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实干,攻坚破难,奋勇拼搏,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经济提速、城乡变样、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喜人态势,为2008年实现“三年再造一个新新干”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96829万元,可比增长16.6%,比上年快了1.8个百分点,比全市增幅高出3.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148万元,可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27377万元,可比增长31.6%;第三产业增加值84304万元,可比增长11.6%。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2%、64.8%和18.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了2.9个、10.7个和3.0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达到9558元,比上年增加1687元,同比增长21.4%。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向高级化演进的动态趋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31.3:37.9:30.8调整为28.7:42.9:28.4,“二一三”结构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2007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8849万元,比上年增长23.2%,比同期GDP增速快了6.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60.3%,较2006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实交税金1.8亿元,占县财政总收入的68.2%,较2006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财政增收。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64亿元,增长31.9%,比上年净增6387万元,净增额为历年之最。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8.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73.4%,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县经济运行质量正在快速提升;二是效益提升。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14.0亿元,增长65.4%;实现利税总额3.2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1.5亿元,增长85.5%;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213.9%,比上年提高29.89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三是民生改善。2007年,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3090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9.04元,增长13.0%。全县用于民生事业的资金达2195万元,增长83%。首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已公开摇号,20户中低收入和贫困家庭受益。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年末从业人员165726人,增长0.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994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39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得到加强,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大幅提升,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支柱和规模工业比重不大,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缺乏支撑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安监环保的压力比较大;财政增长缺乏大宗稳定税源,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附加值偏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民生工程惠及面有待进一步拓宽,等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881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种植业产值70682万元,增长3.6%;林业产值5868万元,增长3.2%;牧业产值50599万元,增长37.2%;渔业产值9863万元,增长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99万元,增长5.8%。特色农业不断壮大。粮食生产克服特大干旱天气影响,保持稳产丰产,全县粮食作物达53168公顷、增长0.1%,总产量达296356吨、增长4.2%,早晚稻优质率达95%,并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生猪出栏801955头,增长46.9%;生猪存栏456021头,增长102.6%。全县新发展果业6200亩;新发展中药材2.5万亩,新建千亩以上基地5个;全县水产养殖面积5.3万亩,水产总量1.2万吨;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3000亩,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4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5510公顷,增长1.1%,有效灌溉率达92.2%,旱涝保收面积达20090公顷。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0628千瓦,增长21.2%;农用排灌机械保有量36316千瓦,增长64.9%;耕整机5144台,增长46.6%;机动脱粒机9210台,增长3.2%;农用运输车1593辆。实际机耕面积达21845公顷,增长9.1%;机械收获面积15742公顷,增长4.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696吨,增长2.0%。农村用电量8246万度,增长5.4%;水利建设完成土方141万立方米,增长6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43.3亿元,比上年增长52.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32%,拉动县域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规模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张、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发展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2239万元,增长37.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6323元/人,增长13.9%;产销率达99.0%;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25.9元,增长37.8%;流动资产周转次数5.9次,增长37.2%。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产业集群进程加快,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形成了“一园三区六城”的工业发展格局,园区增长极作用日益凸现。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248万元,新增1000万元以上进区开工项目37个,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51860万元,增长18.1%。现有工业企业161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9363万元,增长80.6%;实缴税金12221万元,增长94.8%;安置就业16372人,增长12.4%。 建筑业发展加快。2007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6814万元,增长12.6%。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9822万元,增长58.4%;工程结算收入8770万元,增长65.9%;工程结算利润525万元,增长38.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8005平方米,增长43.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2018平方米,增长12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继续上扬。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亿元,增长40.3%。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3881万元,增长41.0%。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566万元,同比增长48.3%。全年开工项目13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3个;施工房屋面积78.3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39.7万平方米。 投资结构日趋优化。从产业投向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676万元,增长11.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5736万元,增长3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469万元,增长67.0%;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5.3:71.5:23.2调整为4.2:68.4:27.4。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日趋活跃。2007年县域民间投资完成149971万元,占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