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2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点击: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宏观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连云港市跻身国家发展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开发建设的起始之年。一年来,面对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力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积极抢抓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历史机遇,全年经济运行尽管经历了低谷、复苏、回升的困难历程,但最终发展依然呈现出“总量突破、增长提速、质量平稳、发展和谐”的良好态势,总体发展仍是多年以来取得成果较为丰硕和充实的一年。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再次创造历史,全年实现GDP 941.13亿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6%(简称同比增长,下同),增长幅度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个市中位居第7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 ![]() 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21144元,同比增长13.9 %。按现行汇率计算(下同),已跨上3000美元台阶达到3097美元。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37229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达到5452美元,标志着连云港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6.07亿元,增长15.9%,居全省第2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06亿元,增长15.2%,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46.3:37.3。 ![]() 县域经济继续全面加速。县域GDP共实现571.6亿元,占全市比重60.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县域GDP增长15.2 %,增速较全市高1.6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仍存在明显差距,但从发展速度上看,全市县域经济加速态势明显,全市四县GDP增幅在苏北24县乃至全省52个县(市)中均位居前列。 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从25个重点监测的小康指标看,全市有12个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值,较上年新增1个指标,达标率提高到48%。12个达到小康目标标准的指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恩格尔系数、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展。年内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热电联产等20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完成污染减排项目16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3%,化学需氧量削减4580吨,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十一五”任务。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需求仍较弱、重点行业发展压力增大、社会就业面临很多困难、对外经济环境较严峻、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平衡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有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21万亩,同比增长1.7%,粮食总产达334.5万吨,增长4.5%,连续两年突破300万吨。全市油料播种面积39.75万亩,总产量11.46万吨,增长6.3%。棉花播种面积4.46万亩,总产量3747吨。 ![]() 林果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花卉苗木累计总面积达到16.6万亩,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和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种苗生产基地。全年营造林面积在全省排第三,造林综合管理在全省排第一,灌云、东海、赣榆等县成片造林面积在全省均进入前10位。 渔业生产继续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58万吨,同比增长6.6%;其中海水产量37万吨,淡水产量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7%和8.1%。全市海水放养面积达57万亩,紫菜养殖面积12.2万亩,养殖总面积同比增加2.2万亩;全市淡水放养面积43.36万亩。 高效农业步入全省前列。全市新增高效农业41.5万亩,新建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50个,建成9个国家级高产万亩示范区。东海、灌云、灌南均获全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单位。全年加工紫菜9.1亿张,水产品加工量8万吨,初步形成了紫菜、对虾、梭子蟹、贝类、鱼类等规模产业链和出口创汇基地,以乌鳢、梭鱼为主的高效池塘养殖已达到1万亩,其中乌鳢高效养殖成为全市淡水养殖产业又一大亮点。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全市有规模养殖场(户)1.2万多个,规模养殖比重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全市蔬菜等检测合格率95.7%以上,生猪瘦肉精、生鲜奶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9个,申报无公害品牌50个,绿色食品品牌8个,有机食品2个,新建6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项目,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东海老淮猪肉和东海大米两个产品成功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业资源开发继续收获成果。全年改造中低产田15.7万亩,发展项目57个,完成总投资2.49亿元。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沿海鱼虾苔、平原粮花菜、山区林果茶3大类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6个,初步形成了以东海30万亩优质生态稻米和4万亩绿色鲜果、赣榆万亩有机大樱桃和2万亩优质茶、灌云近6万亩高效设施蔬菜及灌南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等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新浦区还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区)。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新增6大类28种规格型号机具16358台(套),农机总动力达357.84万千瓦。其中新增75马力以上拖拉机81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91台、乘坐式水稻插秧机44台、各类插秧机1647台,全市水稻机播率达28.2%,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加大。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达10.4亿元。全市农村水利共完成土石方6468.5万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实施,全年开工建设项目66个,解决了6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为全面完成攻坚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现。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42.21亿元,同比增长14.9%,工业化率达到36.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1469家,其中当年新增263家;企业产值平均达到8884万元,同比提高15.1%。其中有18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亿元,同比净增20家。 ![]() 工业生产态势平稳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60.2亿元,同比增长16.5%,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增速由年初的14.4%逐月提升至12月份的19.5%,12月当月增幅居全省第3、苏北第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1213.99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幅列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286.93亿元,增长31.4%,增幅列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69.13亿元,增长28.5%,增幅列全省第5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