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邵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23来源:邵阳市统计局 点击: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一化三基”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事业建设”开展各项工作,经济和社会建设呈现后发赶超的良好势头。宏观经济增速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稳步改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提升,城乡社会更加和谐。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加快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初步核算,以2008年经济普查年度GDP调整数为基数,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69亿元,同比增长12.9%,增幅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9.88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6.26亿元,增长19.5%,增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4.55亿元,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8857元,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8:34.7:38.5调整为25.0:36.0:39.0,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所占比重达到30.4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35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59.6%。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据快报统计,全市财政总收入39.6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市本级完成总收入9.37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市一般预算收入25.48亿元,增长15.2%,其中税收收入14.69亿元,增长18.0%;非税收入10.79亿元,增长11.6%。全市上划中央“两税”10.28亿元,增长18.4%,上划中央、省所得税3.84亿元,增长3.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27.47亿元,增长20.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78亿元,增长1.9%,教育支出25.06亿元,增长1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79亿元,增长21.4%,医疗卫生支出10.63亿元,增长54.5%,财政保重点、保民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新型工业扎实推进。工业继续保持对经济强大的带动作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6%;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税金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6.1%;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31.4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20.9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6家,比上年增加2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3家。企业上市进展顺利,广信造纸、玉新药业、立得皮革、湘丰特纸、邵阳纺机和维克液压等6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品牌建设迈出新步伐,截止年末全市已有49家企业获得湖南名牌产品称号,隆回龙牙百合、金银花,洞口雪峰蜜桔,邵东玉竹、黄花菜,武冈卤菜、铜鹅等7个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催生了三一汽车、湘窖酒业等一批知名骨干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15.2%,化学需氧量削减13.8%;规模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耗能1.73吨标准煤,按可比口径同比下降 14.94%。 民生保障能力提高。为民办实事完成或超额完成全部预定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8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458户。全市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300多期,技能就业培训近4万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新增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5万人,城市、农村低保对象达到12.9万人和25.9万人,分别发放保障金1.8亿元和1.4亿元。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8所、“五保之家”11所,新、扩改建乡镇卫生院32所。建成城镇廉租房11.5万平方米和经济适用房10.4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助2100万元,受益人口达到2.8万户共6.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达到550.21万人,参合率提升到90.55%,比上年高出3.55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林牧渔增产增收。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40.64亿元,比上年增长6.4%。种植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产值116.47亿元,同比增长4.8%。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37.39千公顷,同比增长10.1%,油料、棉花、烟叶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4.9%、26.9%和26.8%。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增产丰收,各类粮食总产量319.09万吨,增长6.2%,其中水稻产量264.59万吨,与上年相比略降。油料总产量11.08万吨,增长36.8%,烟叶产量1.21万吨,增长39.1%,水果总产量67.3万吨,增长14.1%。畜牧养殖业持续发展,完成产值101.11亿元,同比增长8.1%。年内出栏生猪917.75万头,同比略有增加,肉类总产量70.6万吨,增长5.1%;禽蛋产量1.61万吨,增长3.1%;牛奶产量5.0万吨,增长3.2%。林业和渔业平稳发展,分别完成产值11.71亿元和7.04亿元,同比增长7.8%和2.3%,水产品总产量8.41万吨,同比增长4.6%。 发展基础不断充实。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2.88亿元,比上年增长7.4%。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4.46亿元,增长20.9%。水利工程投入资金3亿元,竣工水利工程7.71万处,治理病险水库225座。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1.9万千瓦,增长7.7%。全年共发放良种补贴4689万元、粮食直补5346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777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31918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4102万元。 新农建设亮点凸现。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实际完成8个,农村用电量73294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1%。改造县乡公路231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2462公里,提前14个月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定任务。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1万口,完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63处,有效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50个,比上年增长13.3%,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9个,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200家,其中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32家,规模企业216家。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21.3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9.7%,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29亿元,增长26.5%,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26.5万人,比上年减少3.5万人,解决了3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力壮大。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643.59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总产值500.16亿元,增长22.7%,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8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49.68亿元,增长24.3%,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增长9.1%,股份制企业93.68亿元,增长22.4%;大中型企业32.72亿元,增长15.4%;轻工业60.84亿元,增长29.6%,重工业88.84亿元,增长21.1%;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0.04亿元,增长24.1%。优势产业较快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饮料制造业4.3亿元,增长57.7%,水泥等建材行业10.13亿元,增长44.2%,增幅大大超出整体规模工业。重点企业增势强劲,三一湖汽完成工业增加值5.97亿元,同比增长83.2%,湘窖酒业2.75亿元,增长113.9%,宝庆联纸1.82亿元,增长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