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咸宁市咸安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2来源:咸宁市咸安区统计局 点击:
六、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继续活跃。由于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节假日和超市效应等因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消费,使我区消费品市场的热点更热和亮点更亮。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27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8%。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1783万元,增长12.4%;市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6079万元,增长10.2%。分行业看:批零贸易实现零售额108851万元,增长12.4%。其中:限额以上9794万元,下降1.7%;限额以下99057万元,增长14.0%。餐饮业14371万元,增长7.9%,其他行业4640万元,增长4.5%。 市场价格总水平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0,上升2.0个百分点。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101.8%,上升1.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指数103.9%,上升3.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98.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8%,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 由于外贸出口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不足,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谈判周折。全年外贸出口额549万美元,比上年765万美元减少216万美元,下降28.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部门多途径开辟税源,积极组织收入,在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的同时,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4435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国税完成7003万元,增长30.6%;地税完成6162万元,增长7.1%;财政部门完成11269万元,增长19.0%。财政支出36002万元,增长17.7%。其中城市维护费支出566万元,增长70.0%;基金支出6016万元,增长11.7%。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比上年高0.2个百分点。 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银行存贷款余额有增有减。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70770万元,比年初增加44848万元,增长10.5%;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18655万元,比年初增加36183万元,增长25.2%,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1779万元,比年初增加25218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民参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财险公司保费收入1040万元,比上年增长21.1%;赔款支出658万元,比上年增长9.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活动更加活跃。咸安区被省科技厅列为首批十个技术创新示范县(区)之一,省级科技项目10个,争取科技贷款100万元。我区花卉苗木基地申报国家南湖科技园科普示范基地获得成功。开通农业科技110,面向广大农民创办《科技信息报》,全区科技工作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小学在校学生41704人,比上年增长3.0%;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2388人,比上年增长9.2%;幼儿园在园幼儿6465人,比上年增长5.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1%,全区高考上省线2734人,艺术本科上线430人,充分显现了我区普通高中的办学特色。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巨大。文化宣传战线广大工作者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利用多种传媒报道咸安政治、经济、社会中的重大事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举办和承办2005年“春节军民联欢晚会”、纪念抗战60周年暨红军长征7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湖北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自发式”专场文艺演出等大型文体活动,参演节目108个、人员达3万人。认真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先后演出165场,观众达15万余人次。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送电影到村组,共放映革命历史内容电影150场,观众达8万余人次。图书馆入藏新书3000册,购置影碟1300盘,共接待各类读者21余万人次。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 98 %,电视人口覆盖率97 %,全区共有图书馆1个,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活跃。承办咸宁市重点乡镇篮球比赛,联合举办了2005年“健康杯”中国象棋友谊赛,咸安区第三届城区干部职工游泳比赛,“鄂南丝印杯”第二届全民健身月暨首届农民运动会等7个项目的体育活动,参加活动人数达2万余人。“赤壁杯”中国象棋邀请赛,我区荣获青年组团体冠军和个人第一名。全区全民健身活动不断走向社会化、规范化、科学化。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8家,卫生机构床位数78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7张。卫生技术人员1490人,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2人。注册技术人员1266人,其中医生856人。注册护师、护士410人。一般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血吸虫病的预防、禽流感预防、艾滋病毒的防治宣传与预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十、环境保护和旅游 环保宣传力度加大,市民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年末全区环境保护系统共78人,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34人。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716万元对工厂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投资达80万元,大气治理投资20万元,水体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和缓解,有效解决了油烟扰民的问题。 目前全区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污水、垃圾、噪音等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全区国内旅游人数近33.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5亿元,全年接待境外游客82人次。 十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25997人,比上年减少1.3%,在岗职工25348人,比上年增加1.3 %。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4809人,比上年增加3.3 %;集体单位职工2920人,比上年增加10.4 %;其他职工7619人,比上年减少5.4 %。年末离岗职工6048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额为10943元,比上年增加733元,增长7.2%。 劳动部门全年开展各类培训8894人,其中就业培训1100人,再就业培训263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155人,创业培训153人。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34242人,比上年增加219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6212人,新增210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821人,共为3125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救济金,发放率为100%;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942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160张,收养98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5处。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达5456户、15122人,全年发放资金815.0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全区年末总人口465200人,比上年增加5731人。全年出生人口3975人,出生率8.55‰,死亡人口1078人,死亡率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3‰,比上年上升3.88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9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