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咸宁市通城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2来源:咸宁市通城县统计局 点击:
2009-3-17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一主三化”,大力实施工业兴县,项目立县,商贸活县,人才强县战略,做强做大“回归经济”,努力克服冰雪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抢抓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机遇,积极融入武汉市圈,切实落实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民生得到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发展加快。据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增幅再创历史新高,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3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增加值14.9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5.94亿元,增长20.6%,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70.1%。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95元,比上年增长36.2%。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工业方面,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涂附磨具、中药制药、云母制品、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四大产业同比分别增长40.6%、28.4%、41.1%、51.6%,涂附磨具产业被纳入全省52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四大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规模工业的74%、71%和85%。依托钒矿资源新建成的建龙矿业,为我县资源型产业的兴起展示了美好前景,将为地方财政带来新的增长点。据初步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13.28亿元,同比增长1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1%,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农业方面,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全力建成了10万亩优质稻、3万亩马铃薯基地,10万亩全国绿色制种基地成功立项。强力推进了5万亩泡桐、20万亩油茶、10万亩湿地松等三大板块建设。山地开发扎实推进,建成千亩以上林特基地14个。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4个乡镇和15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牌合村和宝塔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增农村沼气池用户3000户,新发展农村超市60家,新解决1.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9万余份,发放率达到100%,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资金4548万元。城镇方面,城市品位和形象不断提升。全年城镇投资96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200万元。银山广场、通泰市场、工业大道、旭红路拓宽、城关中学搬迁和解放东路延伸等六大城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600万元,工业大道和解放东路延伸1000米已形成简易路面,旭红路拓宽已完成红绿灯至菖蒲港路段的机动车道硬化,垃圾处理场完成了管理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麦市镇第三次夺得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新增3路公交线1条,新增车辆16辆,县城共有公交车60辆,出租车116辆。县乡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725万元,新硬化乡村公路172公里。杭瑞高速公路控制工程开工。城市化率达40%,城市绿化率达37%,城区面积11平方公里。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块头小,总量不大,经济发展的后劲相对不足,特别是金融危机造成经济运行的压力较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城镇、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城乡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逐步解决。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委县政府在继续抓好农村政策落实的同时,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克服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5665万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农业产值71068万元,同比增长8.0%;林业产值8095万元,同比增长113.1%;牧业产值131796万元,同比增长46.5%;渔业产值2415万元,同比增长8.3%。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3.6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38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3.6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56千公顷;油料作物面积3.1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47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达201057吨,其中:夏粮、早稻和晚稻分别为3555吨、77284吨和100234吨,分别比上年增加了77吨、11859吨、16633吨。中稻产量10426吨,比上年减少2749吨。油料作物因面积增加总产增加,总产为3774吨,比上年增加550吨。蔬菜总产量100603吨,比上年减少12442吨。茶叶产量886吨,比上年减少42吨。园林水果总产量2663吨,比上年减少686吨。 全年植树造林面积2.78千公顷,其中,用材林面积1.64千公顷,经济林面积0.9千公顷。零星(四旁)植树756万株。当年育苗面积29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5千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8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57.5%,全年木材采伐量7267立方米,竹材采伐量53万根。主要林产品产量:油茶籽13037吨,板栗206吨,油桐籽29吨,竹笋干37吨。 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新建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小区6个,“150”模式生猪养殖小区11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发展到2360户,我县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创建畜牧大县工作先进县”称号。全年肥猪存栏345645头,其中,能繁母猪40400头,全年肥猪出栏701420头,家禽出笼751900头。 水产品产量减少。全年水产品产量2500吨,比上年减少22.2%,其中:鲜鱼总产2371吨,淡水养殖面积270公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3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当年实际机耕地面积18616公顷。全县农田主要作业项目综合机械水平达到51.8%,农村全年用电量4474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2%;化肥施用量(折纯)15816吨,比上年增长3.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9千公顷。 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达到18个,成员1483人,注册资金2522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全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机制,采取“八个帮”的有效措施,确保了全县工业经济持续稳健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28亿元,同比增长19.6%。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92899万元,同比增长28.6%。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25.99亿元,同比增长41.8%,其中:国有企业完成20929万元,同比增长19.2%;集体企业完成23338万元,同比增长51.6%;股份合作企业完成965万元,同比减少26.3%;股份制企业完成198372万元,同比增长4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598万元,同比增长89.9%;其他企业7736万元,同比增长94.2%。轻工业生产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总产值54435万元,同比增长55.2%;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05502万元,同比增长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