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黔东南州三穗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7来源:黔东南州三穗县统计局 点击:
三穗县统计局 (2006年3月21日)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共三穗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兴工富县,促农稳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路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两大机遇,实施工业突围战略,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实施开发带动战略,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为60720万元,增长10.5%,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33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7万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27800万元,增长15.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962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33.3∶23.3∶43.4变化为30.5∶23.7∶45.8,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4和2.38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回落。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涨幅较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与上年持平,回落2.3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10.2%,增幅0.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2%,回落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4%,回落3.5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县就业人员1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4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78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1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64人,其中”4050“人员51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亏损严重;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规模和品牌优势不强,资源约束日益显现;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粮食产量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086公顷,比上年下降2.03%;总产量58322吨,是近4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03%。油料播种面积2614公顷,增长4.69%;总产量2435吨,增长4.46%。蔬菜播种面积2988公顷,增长3.14%。畜牧业较快增长。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2739吨、411吨,分别增长8.29%、2.75%。生态建设进展顺利,林业发展持续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8824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533公顷,落实森林管护面积50800公顷,退耕还林建设453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增加,小杂竹、油茶籽、分别比上年增长7.83%、6.25%。渔业发展趋缓。水产品产量398吨,下降2.45%。 表1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指标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58322 1.03 油料 2435 4.46 其中:花生 216 -9.62 油菜籽 2214 5.98 蔬菜 51044 1.50 水果 2340 3.82 肉类 12739 8.29 大牲畜存栏(万头) 5.25 持平 大牲畜出栏(万头) 1.10 5.77 禽蛋 411 2.75 家禽饲养量(万只) 105.98 15.52 水产品产量 398 2.45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超级水稻、优质甜玉米等一批科技示范样板,积极推广免耕栽培、立体栽培等农村适用技术,新建沼气池1260口,杂交稻种植面积4979公顷,增长1.10%,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97.48%,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完成渴望工程、解困工程建设17处,解决3680人和28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小水池建设390口,解决旱地、果品基地灌溉1500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29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9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97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4%;农村用电量405.7万千瓦,增长4.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7634万元,比上年增长2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2.51%提高到3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77.5万元,增长50.9%,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426.8万元,增长273.3%;重工业增加值1650.7万元,下降18.6%。分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798.6万元,下降16.6%;其他企业增加值3278.9万元,增长84.7%。近几年来,由于我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吸引了外地投资者到我县投资兴业,2005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伟泰电子厂、利源木业公司),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2565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723万元,增长20.3%。 在列入统计的7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6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85.7%,尤其是中成药、鲜冻畜肉产品产量增幅超过50%;有1种产品呈下降趋势。(见下表) 表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鲜冻畜肉 吨 537.3 68.91 中成药 吨 49.7 240.88 水泥 吨 71091 20.91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337.87 9.17 供电量 万千瓦小时 5982.6 -41.01 自来水供应量 万吨 160 8.4 工业硅 吨 5393.4 19.3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较差。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026.5万元,下降42.94%;实现利税总额-1097万元,下降113.05%;亏损企业亏损额414.9万元,增亏389.85%;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全年亏损面58.33%,比上年增18.33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越来越滞后。全县有建筑企业2个,与上年持平。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753万元,增长0.5%。实现利税总额184.3万元,下降20.62%。全员劳动生产率14.59万元/人,增长1.03%。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31.8万元,下降11.70%,竣工产值1245.5万元,下降25.22%。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742平方米,下降10.6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3351平方米,下降2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