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青岛市平度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02来源:青岛市平度市统计局 点击: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59个,合同外资额17977.3万美元,到帐外资14370万美元,同比增长31.8%。实际利用内资36.2亿元,增长47.0%。其中过千万美元的项目12个,平均投资额1605.7万美元。大项目的落户,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外贸出口继续快速增长。与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出口产品达到71个大类,1120余种,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279家。全年共实现进出口总值90395万美元,增长21.1%;其中进口总值为29401万美元,下降4.8%;出口总值为60994万美元,增长27%。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为全市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实现出口总值21419万美元,增长13.6%,占出口总量的35.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加强财源建设,加大税收征管,严格预算约束,努力增收节支,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7297万元,可比增长22.5%;一般预算收入93180万元,可比增长23.8%。地方财政支出147103万元,增长3.8%。 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款稳步增长。金融系统存款余额(本外币)128.4亿元,增长1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6.75亿元,增长15.1%。金融系统贷款余额61.38亿元,增长1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获新进展。全市鉴定科技成果7项,其中1项达国内领先,1项达到国内先进,5项达国际先进。取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申报并被认定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8种,申报并被认定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认定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市。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学校277所,教职工达14243人,在校生17.86万人。其中,高中8所,在校生2.44万人,减少23人;初中50所,在校生4.27万人,减少10202人;小学210所,在校生9.39万人,增加1139人;职业学校8所,在校生1.74万人,增加137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达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75处,其中影剧院32处,文化馆1处,科技文化中心30处,博物馆1处,图书馆(含乡镇图书室)31处。推出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380余次,各类艺术团体演出826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在地市级以上发表、参展、参演作品298件。顺利通过了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复评。 卫生事业稳步加强。2006年,30个镇(街道、开发区)的村级卫生室开展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建立了防保站,全市有1060177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49%,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45处,其中公立医院、卫生院29处,民营医院6处,厂企学校卫生室50处,村级一体化卫生所1224处。各类医疗机构拥有医疗床位3780张,卫生技术人员404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875人,占20.88%。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开展了6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向青岛市以上体育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41名,培养出20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山东省第21届运动会中平度籍运动员取得20枚金牌的好成绩。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绩显著,规划编制步伐加快,城市规划体系日臻完善。完成了南部新区景观设计和5个城区村庄的详细规划以及东部60公顷储备地的包装;编制并实施了城区32个村庄的改造详细规划。到目前,市区建成区的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已扩展到12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8.9平方公里,一个以现代、山水、田园、秀美、宜居为主要特色的中等卫星城市已渐成雏形。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市载体功能。一是完成了青岛路、苏州路、扬州路、济南路4条城市道路的综合改造工程。二是采取BOT方式实施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三是高标准实施了城市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67平方米,提高了2.1平方米。 实施安居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全年续建小区20个,新开工小区10个,累计开发面积76.1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锦河花园、鑫港花园等小区相继投入使用,成为新亮点。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小区达到37个,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6平方米。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确立了22个试点村,全年共完成镇区规划、专项规划、村庄规划80余个。全市镇村建设完成投入4.9亿元,新增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镇村形象和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年度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荣誉称号。2006年度大气环境质量中PM10年平均值达到0.059毫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硫年平均值达到0.023毫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氮年平均值达到0.014毫克/立方米以下。全年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6天,占97.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认证点位)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53.7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67.0分贝。工业企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十二、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51‰,比上年低1.4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87‰,比上年高0.0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4‰。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1356929人。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1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96.78%.全市养老保险参加统筹人数净增6077人,参加统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有96396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了大额医疗互补制度。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社会职工年平均工资12951元,比上年11174元增长15.9%;城镇以上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6939元,比上年增长2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8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6250元,增长12.7%。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全市生产总值为初步测算数。(2005年生产总值初步核实数为2727459万元) 2.公报中的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