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青岛市平度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02来源:青岛市平度市统计局 点击:
平度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0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实施全市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经济国际化战略,克服各种困难,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战胜“非典”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丰收。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城乡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9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82.74亿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66.22亿元,增长19.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3.2:41.9:34.9调整优化为19.7:44.6:35.7,第一产业下降了3.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2.7和0.8个百分点。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制经济 占1.7%,集体经济占4.7%,股份制经济占35.1%,外商投资经济占49.1%,个体私营经济占9.4%。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零售额63%。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底,全市共有个体、私营业户27139户,从业人员85167人;注册资金26.4亿元;全市新发展民营企业460户。个体私营经济缴纳税金2.76亿元,同比增长14%。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非典”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整个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特别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与工业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部分企业和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入世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很大;财政总体上比较困难;社会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7.5亿元(现价),同比增长6.2%。 种植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适当压缩粮田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精品农业,各种作物区域布局更加明显:以白埠、明村、崔家集、万家、张戈庄为主形成绿色花生主产区;以古岘、仁兆、南村、郭庄为主形成蔬菜主产区;以明村、白埠为主形成西瓜主产区;以蓼兰、麻兰、祝沟为主形成草莓主产区;以同和、蓼兰、白埠、店子为主形成桑蚕主产区;以大泽山、店子为主形成葡萄主产区;以旧店、大田、崔召、云山为主形成优质果品主产区;以新河、明村、白埠、张舍、马戈庄为主形成棉花主产区。同时,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116家,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三统万福、六和集团、九联集团的加盟进一步推动了我市肉鸡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进程。天祥食品、淳金植物油、爱德牛业、益昌茧丝绸等大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万吨)比上年+-% 粮食总产量89.570.3 其中:夏粮40.82-0.5 秋粮48.750.9 棉花0.4639.5 花生19.637.8 蔬菜(不含果用瓜)234.2310.6 水果19.3435 林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围绕以路域综合治理为主的绿色通道建设、成片造林、农田林网建设、村庄绿化、林业育苗五大工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1.18万亩,道路、通道和河流绿色通道林带3.64万亩,退耕还林7.17万亩,荒山荒滩造林0.37万亩;新建、改建、完善农田林网面积28.63万亩;完成新育苗面积1.55万亩。全市森林面积55558公顷,覆盖率达到22.64%。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以发展规模化经营、特色养殖和提高畜产品品质为主要调整方向,加快了畜禽品种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个大产业。 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比上年+-% 肉类总产量28.31万吨0.9 禽蛋产量6.75万吨5.3 大牲畜年末存栏25.7万头-10.5 生猪年末存栏44.0万头-3.9 家禽年末存养2300万只9.3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水产品产量9819吨,比上年增长2.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3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2.87万千瓦,同比增长7.1%。农用拖拉机4.74万台,增长8.5%;农用机动三轮车64527辆,增长2.3%;农用汽车2417辆,增长74.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5.3千公顷。农村用电量71710万千瓦时,增长4.2%。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工业战线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兴市这一目标,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保持了较高的运行水平。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43.7亿元,较上年增长1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0.3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3.4亿元,分别增长24.7%和10%;实现工业增加值7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4亿元,增长37%。全市工业用电量为6565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2.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股份制、外资企业生产效益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好势头。其中股份制企业生产效益在诸经济类型中增速最高,工业总产值增长36.9%,实现利税增长59.9%。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生产增长高于轻工业,比轻工业生产增幅高21.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比上年+-% 发电量13230万千瓦时20.1 黄金1977.8千克15.2 齿轮976吨4.1 合成氨112377吨9.6 化肥(折纯)81297吨8.7 石墨336257吨14.1 自来水生产量909万吨9.3 铅笔32100万支41.4 水泥29.09万吨7.4 饮料酒103089吨24.8 其中:啤酒93762吨34.2 工业效益水平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利税24.6亿元,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1亿元,增长35.5%;实现工业利润14.8亿元,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9亿元,增长4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全年产销率为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