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青岛市即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02来源:青岛市即墨市统计局 点击:
即墨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大青岛现代新区的奋斗目标,按照市委“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小康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富民强市、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产业结构稳步改善。在全国最发达百强县(市)中列第38位,比上年提高5个位次。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358.15亿元,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3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5.15亿元,增长2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47亿元,增长15.7%。人均生产总值3256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4207美元。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9.9:52.6:37.5调整为8.5:54.5:37.0。一产相对比较稳定,二产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的主导支撑,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结构有了新变化,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三资企业及私营经济类型分别占到2.3%、2.9%、20.2%、42.1%和32.5%;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5.2%、0.8%、63.3%、17.4%、0.6%和12.7%。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56.6%,截止2006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7.5万户,年内新发展5375户;私营企业6706户,年内新发展1190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8.9万人,民营经济新吸纳劳动就业2.8万人。民营经济税收12.7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1.5%。民营经济投资80.6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48.3%。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推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35亿元,增长1.2%。生产结构加快调整,无公害农产品持续增加,全市已发展各类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46个,总面积达到14000公顷;已发展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380公顷,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90公顷。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9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 粮油产量受秋旱影响出现不同程度减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12万公顷,下降3.3%。全市年末实有耕地面积71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4%。 林业生产不断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90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0.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906公顷。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畜牧业立足资源优势,瞄准畜牧科技前沿,进一步加快畜牧高科技和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步伐,大力振兴绿色畜牧业,突出搞好动物防疫这个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做到及早部署。 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附加值水产品养殖成为热点。水产品总产量30.7万吨,下降6.8%,其中,捕捞产量11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5.8%;海水养殖产量19.5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3.5%。海参养殖面积1002公顷,比上年增长12.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2.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3%;自走式联合收获机1309台,增长17%;农用拖拉机3.25万台,增长4.8%;农用汽车2192辆,增长4.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1624吨,下降4.8%;农村用电量6.3亿千瓦时,增长5.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地膜覆盖面积2.42万公顷,下降7.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12家,比上年增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5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市工业用电量10.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9%。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12.6亿元,集体工业产值15.6亿元,股份工业产值111.1亿元,外资工业产值239.1亿元,私营工业产值255.3亿元。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拥有过亿元企业133家,比上年增加33家,实现产值35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6.7%。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强劲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1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2%,比上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2亿元,增长4.6%,产品销售率为96.3%;实现利税61.5亿元,增长12.6%。 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0亿元,增长11.1%。实现利税总额1.5亿元,增长8.1%。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40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6.9亿元,可比增长15.4%。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02.3亿元,增长22.8%,农村投资完成64.7亿元,增长5.3%,其中过亿元项目40个,5千万至1亿元项目75个。从投资的结构看,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4.8亿元、89.8亿元、72.3亿元,所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5:66.3:31.2调整为2.9:53.8:43.3,天泰置业、汇旅置业、天逸海湾等为重点的温泉周边高端旅游项目及滨海公路、鹤山路东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拉动,使三产投资比重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5.6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住宅13.3亿元,增长57.4%。房地产施工面积198.3万平方米,增长5.3%;竣工面积77.7万平方米,下降17.8%。商品房销售面积130.5万平方米,增长20.9%,商品房销售额34.2亿元,增长46.7%。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能运量不断提升。全市年末拥有各种机动车2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货车1.63万辆,客车3.54万辆,其他机动车12.6万辆,拖拉机3.25万辆。公路总长度1929公里,其中高速路35公里,公路网密度108.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8743万人次,增长90%,客运周转量117096万人公里,增长91%;货运量15847万吨,增长92%,货运周转量86905万吨公里,增长91%。全市共有客运公共汽车410辆,城区环行公交车146辆,年末实有出租客车217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