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常州市新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10来源:常州市新北区统计局 点击: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努力保持昂扬的发展斗志不气馁,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方法不停步,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势头,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5亿元,比上年增加41.5亿元,增长25.62%,增速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5亿元,增长4.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8.35亿元,增长28.44%,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更趋突出,实现增加值138.9亿元,增长29.21%,占GDP的比重达68.3%;第三产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20.4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71.3:25.3调整为2.8:72.9:24.3,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97.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48450元,比上年增长22.6%,按现行汇率折算为6210美元,超过人均3000美元小康目标值1倍多。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43.82亿元,增长32.85%,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21.53%,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44亿元,增长25.91%。金融存贷余额全面增加,全区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77.21亿元,比上年增加33.93亿元,增长23.68%;贷款余额达140.26亿元,比上年增加24.24亿元,增长20.89%。 二、农业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水利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2亿元,增长5.79%,其中多种经营产值8.87亿元,增长6.8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78.36%。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调整面积累计达8.53万亩,其中花卉苗木0.85万亩、经济果树0.8万亩、蚕桑0.3万亩、草莓0.29万亩、西瓜0.29万亩、蔬菜2.8万亩、水产3.2万亩。高效农业面积达2.84万亩,增长20.41%。项目农业实施步伐加快,共集中扶持发展省、市、区农业项目46个,成功申报省市级设施农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三项更新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农业项目10个,争取省市级财政扶持资金537万元。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不断增加,全区新增省级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1家,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家,无公害农产品3只、绿色食品1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个,年末累计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32只、绿色食品4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7个,面积6.24万亩。全年共申报市名优农产品5只,市知名商标2只。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共投入资金7990万元,完成土石方120万立方米。疏浚骨干河道10条,新建及改造骨干排灌泵站3座,建设防洪工程4处,新建驳岸6.1公里,石驳石方3.05万立方米,新建节水灌溉渠道15公里。全区村庄沟塘清淤124个行政村,清淤沟塘324条,完成总土方101.4万立方米。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方式,在全市率先试行农业保险,安排专项资金对特色农业生产实行农业保险补贴,补贴率达73%,大大增强了农业生产抗御灾害风险的能力。 三、工业 工业经济量增质好,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0.3亿元,增长31.66%,其中自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2.32亿元,增长42.22%。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上升至75.66%,比上年提高0.74个百分点。全区自办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总量和发展速度均超过轻工业,重工业完成产值320.16亿元,轻工业完成产值122.16亿元,分别增长45.95%和30.40%;“三资”企业产销高速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224.36亿元,增长55.0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1%。在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显著提升,2006年,全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45.35亿元,增长32.1%;实现利税49.04亿元,增长33.16%;实现利润32.09亿元,增长35.59%。其中,自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38.27亿元,增长41.75%;实现利税31.68亿元,增长48.20%;实现利润22.11亿元,增长56.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5.08,比上年提高22.37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3.84%,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28.21%。规模企业数量增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65家,比上年增加4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企业9家,比上年增加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18家,比上年增加22家;利税超亿元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5家;利润超亿元企业6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区100家重点骨干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73.17亿元,增长5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3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2.82亿元,增长54.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85.07%。其中现代(江苏)工程机械、安德利聚酯、伟创力(常州)电子、常林股份、天合光能、东昊化工、宝菱冶金设备、小松(常州)工程机械、江苏常隆化工分别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81亿元、19.02亿元、18.41亿元、15.70亿元、13.68亿元、13.38亿元、12.27亿元、10.60亿元、10.49亿元。工业新增长点明显增多,东京制纲、华润啤酒、国电发电等32个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新增工业产值28.5亿元,为工业运行持续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企业名牌创建取得新突破,培育中国名牌2只、中国驰名商标1只、申报江苏省名牌产品8只、省著名商标5只。乡镇工业发展迅猛,镇、街道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66.1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58.76亿元,实现利税3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0%、37.58%、33.18%,增幅高于全区工业4.44、5.48、0.02个百分点,产销超50亿元的镇、街道达3个,比上年增加1个。春江镇产销总量突破150亿元,分别达到152.3亿元和150.3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市乡镇中名列前茅。 四、服务业 服务业繁荣活跃,市场发展均衡有序。2006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20.4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亿元,增长18.0%;服务业完成税收10.05亿元,增长9.37%,占总税收的比重达27.0%;实现市场成交额95.8亿元,增长64%,其中,长江塑化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51.5亿元、上缴税收2400万元;国际塑化城实现市场交易额10亿元、上缴税收1300万元。汽车消费持续火爆,4S专营区集聚效应明显,16家汽车4S店全年销售汽车1.5万辆,完成销售收入22.2亿元,增长29%,上缴税收1848万元。餐饮业品牌效应放大,全区10家重点餐饮企业完成营业收入3.1亿元,增长42%,上缴税收1876万元,增长45%。居民消费持续上升,每家玛、吉买盛两大超市实现营业收入1.88亿元,上缴税收365.2万元。五星电器大卖场、海阳大酒店、锦江国际酒店建成开业,总投资5亿元的太阳城铜锣湾广场和总投资3亿元的中创时代商务广场基本建成,商业、商务环境日益完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规划中的通江中路市级商业副中心正逐步形成。旅游业健康发展,恐龙园全年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增长15%,实现营业收入7665万元,增长20%。恐龙园二期、新北区中心公园改造项目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现代服务业项目加速推进,发展态势良好。沪宁高速改扩建完成,沪宁高铁即将开工建设,长江深水港、常州机场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正构筑起现代物流发展的交通平台。综合物流园已报省发改委备案,烟草物流项目12月底奠基,录安洲港口建设前期工作正有序进行。2006年,常州港货物吞吐量继续保持良增长态势,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级大关,达1606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为229万吨。软件产业业绩突出,常州软件园全年引进软件企业65家,名列全省“三甲”,其中外资企业11家;引进内资注册资本2.2亿元,增长257%;注册外资696.37万美元,到帐外资200万美元。园内企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6亿元,增长100%,其中软件出口400万美元,增长30%。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初显成效,有近60家企业在基地注册,注册资本金近3亿元,有51个动画题材在国家广电总局立项,12部动画片制作完成,8部动画作品获得了各项殊荣,被省发改委列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地,评为“2006年全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