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常州市溧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10来源:常州市溧阳市统计局 点击:
教 育 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市教育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本专科录取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市普通高考录取人数达4399人,比上年增加871,录取率达93.2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超全省计划20个百分点。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1名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 全市共有中小学91所,其中,小学45所、中学41所;在校学生9.51万人,其中,小学生4.42万人,小学学生毕业率100%,升学率99.33%;中学生4.68万人,初中学生毕业率99.01%;职业高级中学5所,在校学生1.05万人。 卫 生 卫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个。实有病床2314张,卫生技术人员251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145人。全市有中心卫生院8个、拥有执业医师227人;乡卫生院11个,拥有执业医师143人。 文化、体育 和谐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首次承办了全国性文艺赛事《爱我中华,首届全国企业职工及离退休职工文艺汇演》,圆满完成第19届群众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举办了“春满溧阳”征文和天目湖诗词征稿比赛,承办了天目湖“鱼美人”溧阳选区选拔赛,20名入围。文化三送工程有效推进。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藏书总量达19.5 万册,人均公共图书藏书量达0.25本。新增农村流动图书服务点20家,到年底全市已建成88家,其中农村72家;组建农村放映队27个,全年完成放映电影3750场。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步伐加快,有线电视新开通302个自然村,增加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4万户,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开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我市体育健儿共获省级金牌14枚、银牌12枚、铜牌3枚;常州市级金牌60枚、银牌27枚、铜牌18枚。向省运动队输送6名优秀体育人才,向常州市输送62名体育优秀人才。 公用事业 公用服务能力增强。年末拥有公交线路16条,营运里程达到15401千公里;年末拥有公交营运车辆376辆,全年完成公交客运量112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55万人次。城区供水总量1949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083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35.6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55亿千瓦时,增长15.2%。燃气普及率为98.0%。 环境保护 以建设国家生态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天目湖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开展污染物减排行为,全年分别完成COD和SO2排放量1565吨和1032吨,分别完成COD和SO2削减任务115.7%、140%。制定了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工作方案。工业污染源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100 %。园林绿化建设成绩斐然,村庄绿化工程有序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取得新突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81%,建成区绿地率36.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4平方米。环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加大,“环评”、“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有效落实。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3.53%。市区范围内已建有水冲式公厕51座,水冲式公厕率达100%;机械化清扫面积70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40%以上,垃圾清运率100%。 人 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77.63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男39.64万人,女37.99万人;常住人口74.01万人,比上年增长0.16%;总户数26.26万户,年内出生人口6013人,人口出生率为7.76‰,死亡人口5718人,死亡率为7.38‰,人口自然增长率0.38‰。 就 业 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促进就业。建立城乡统筹的培训和就业网络,全年再就业培训3300人,城镇净增就业802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65人,实现再就业重点援助32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53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跨地区输出农村劳动力3874人。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5.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7.3%,比上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5%,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7.2%,提高17.1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7.3%,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8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迅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参保人数达52.17万人,比上年增长7.6%;参保率100%,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280元;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40元提高到160元。全市低保总数为7740户、16462人,其中:城市居民 1099户、2373人,农村居民 6641户、14089人。积极实施“关爱工程”,全市共有敬老院17个,“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4%,提高了2.0个百分点。慈善劝募工作成效显著,共新增慈善认捐企业88家,认捐慈善资金3746万元。年末拥有福利院床位数2151张,比上年增长18.8%。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7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396元,比上年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8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人均纯收入8013元,比上年增长14.5%。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74亿元,比年初增加8.6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8038元,比上年增长6.0%。 居民居住水平提高。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5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685元,比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6191元,比上年增长20.0%。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话(移动电话)275部,家用电脑53台,家用汽车7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话(移动电话)227部,家用电脑8台,摩托车69辆,彩电121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