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05来源: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 点击: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 2003年2月8日 2002年,垦区人民在总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构造垦区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垦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垦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7.4亿元,增长4.2%,其中畜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26.9%:第二产业增加值30.9亿元,增长19.8%,其中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53.6亿元,增长13.5%。在9.5%的经济增长率中,畜牧业拉动2.2个百分点;工业拉动2.4个百分点,建筑业拉动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4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53.9:16.4:29.7调整为50.8:18:3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877元,比上年提高706元。 非国有经济又有新的发展。2002年末,垦区共有各类非国有经济企业386个,从业人员2.7万人,资产总额20.1亿元。各类个体业户9.7万户,从业人员21.4万人。全年非国有经济增加值达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7%提高到今年的44.9%。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影响垦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矛盾仍很突出,改革在有些方面还不到位,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薄弱,农业服务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方式和水平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关系不够巩固,基地建设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不平衡,战略性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2年,垦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01.2万公顷,是垦区历史上播种面积最多的一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由上年的85.3%、13.1%和1.6%分别调整为78.5%、19.7%和1.8%。种植业结构呈现“四增一稳一减”的新变化,即水稻、玉米、经特作物、饲料与饲草面积增加,大豆面积稳定,小麦面积减少。大力推广应用早熟、优质、高产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5.2%,比上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实施农业部大豆生产发展计划,振兴了垦区大豆产业,大豆专用品种种植面积占其播种面积的76.1%,其中高油大豆种植面积占52.4%。农业生产在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810.6万吨。上交和出售各种粮食634.2万吨,粮食商品率达78.2%。 垦区绿色、有机食品及特色作物发展迅速。2002年,垦区绿色食品开发已遍及65个农场,54个企业,绿色食品种类达148个,比上年增长42.3%。今年新认证绿色食品34个,新建绿色食品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6个,省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5个。在本年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中,实际种植绿色食品作物21.3万公顷,其中已认证基地实际种植达9.2万公顷;已认证有机食品基地实际种植面积0.4万公顷。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4.1万户,占垦区农业总户数的17.2%。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绿色食品产值13.6亿元,利税1.1亿元。 林业建设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规模加大,生态经济型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本年新增造林面积2.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7%,其中,退耕造林1.1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7万公顷。苗木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育苗面积达0.31万公顷,产苗4.4亿株,分别比上年增长212%和109%,可为明春提供造林绿化用苗2.19亿株。林业改革不断深化,兴办家庭林场1218个,其中376个家庭林场承担了0.43万公顷退耕还林任务;兴办民营苗圃134个,产苗1.2亿株,占总产苗量的30%。湿地保护面积进一步扩大,挠力河湿地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洪河自然保护区被纳入省退耕还湿试点,九三分局生态建设、苗木产业、沙棘产业化等示范工程成为全省样板。林业执法力度加大,全年共查处林政、湿地保护等案件646起;对林业重点工程实行了行政、技术双负责制;退耕还林实行责任到人,兑现到队,承包到户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使垦区生态经济型林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实现林业增加值6754万元,比上年增长6%。 畜牧业生产呈现超常规发展,并进入垦区历史上畜禽饲养规模最大、品种众多、发展速度较高的时期。2002年,受垦区畜牧发展政策的积极引导,垦区畜牧养殖业全面发展,出现了以二位数增长的好形势。不但“两牛”发展迅速,猪、鹅、羊等也快速增长,主要畜禽存栏及畜产品产量均超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1.7万吨,比上年增长15.5%。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养鱼面积达到1.9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5%,占可养鱼面积的67.1%。水产品产量为1.46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全年实现渔业增加值6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垦区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达36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22736台,下降0.4%;农用小型拖拉机68956台,增长6.7%;农用水泵52576台,增长9.9%;喷灌机械3592套,增长38.1%;联合收获机7870台,增长4.7%;机动收割机776台,增长8.2%;机动水稻插秧机21255台,增长19.4%,水稻收获机1651台,增长60.3%,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507套,增长55.5%。牧草收割机359台,增长14.3%,电动挤奶器1492部,增长32.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现有粮食处理中心198座;种子加工厂59个;粮食仓储能力为249万吨,比上年增加9.1%;水泥晒场1669万平方米,增加4.8%。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73.5万公顷,增长1.2%,其中:喷灌3.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0.8万公顷;机电井4.9万眼,增长9.1%;现有农用飞机26架,在垦区航化作业面积达40.4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受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生产与效益继续同步快速增长。2002年,垦区工业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约束加剧,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严峻局面,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强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8.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37.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1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4.9%,其他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21.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