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广州市增城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01来源:广州市增城市统计局 点击:
2001年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的头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增城人民团结进取,努力拼搏,把握机遇,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为我市“十五”计划的顺利推进和率先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27元,比上年增长12.34%。第一产业增加值2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第二产业增加值9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第三产业增加值4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7%。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4.35∶58.24∶27.41调整为13.19∶59.53∶27.28,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16和0.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我市的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市场价格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9%,增幅较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升1.6%;衣着类下降1%;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1.5%;医疗保健品类上升0.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5%;娱乐和文化用品类增长1.4%;居住类下降0.6%;其中,住房下降1.6%,水电燃料类上升0.1%,服务项目上升4%。 公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逐步建立公有资产营运、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实施公有资产的管理办法,完成了对12家企业的改制工作。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继续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2001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37万人,工伤险参保人数5.86万人,生育险参保人数1.36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均有较大的增长。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改善。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9.41万人,比上年增加421人。其中,年末职工人数6.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74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91万人,增加37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606人,比上年增加3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 二、农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总产值33.28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种植业产值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5.67%;畜牧业产值7.44亿元,比上年减少4.53%;渔业产值3.17亿元,比上年增长5.96%。农业结构调整以减少粮食种植,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及扩大林业生产的种植结构。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6.47万亩,比上年减少3.22万亩,粮食产量23.61万吨,同比下降5.67%。优质稻种植面积占稻谷种植面积的93.31%,优质稻总产量达20.15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93.11%。在粮食减产的同时,其他农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生产。蔬菜种植面积39.78万亩,总产量72.58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36万亩和3.16万吨。荔枝产量6733吨,比上年增长20.53%。水产品产量3.18万吨,增长5.03%。 适应市场需求的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不断发展。在三江、朱村万亩优质稻示范片、泰稷公司、汉华菜场等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基地带动、品牌带动和市场带动的作用,全市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商品化程度继续提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实施南部带动、工业园区带动和外向带动等发展战略,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7%。完成工业总产值3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47亿元,同比增长14.20%。出口产品产值71.31亿元,增长10.30%。大中型企业发展迅猛,东凌集团、宝龙汽车、双菱轧钢等企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亮点。全市大中型企业产值增长162.26%。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56.18%,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6.14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销售产值3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9%,产销率94.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2.19%,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43.51%,实现利税总额6.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9%,增幅比上年提高18.52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123.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7.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04%。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7家,本市自行完成施工产值3.91亿元,竣工产值3.9亿元。全市218个施工项目中,81个实行投标承包,占施工项目的37.16%。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4.75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4%,增幅比上年提高13.8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基本建设投资3.99亿元,比上年增长6.81%;更新改造投资1.24亿元,增长23.93%;房地产5.64亿元,增长30.21%;农村固定资产及城乡私人建房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5%。随着荔城碧桂园、中海城市广场、新康花园等房地产项目相继竣工,新塘碧桂园、新世界花园、中坚豪庭等项目也陆续推出,掀起了新一轮的房地产投资热潮。从投资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比上年下降5.8%,其他经济投资增长40.42%,占全市投资比重的64.89%,显示外商和民间资金成为我市投资的主体。 五、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综合运输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大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国道、省道和村道等道路建设,全市公路1254公里,其中,国道55.7公里,省道163.8公里,县道214公里,乡道820.6公里。随着广园东路二期建成通车,全市公路网络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货物运输量2338万吨,比上年增长4.60%,货运周转量131026万吨公里,增长6.24%。旅客运输量1652万人,比上年增长7.34%,客运周转量64142万人公里,增长5.18%。港口码头货物吞吐量400万吨,比上年增长6.67%。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8388万元,比上年增长20.61%。邮政业稳步增长,全年共发送信函580.5万件,比上年增长18.47%,特快专递9.39万件,增长34.60%。电信业务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末交换机总容量33.51万门,新增13.7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45万户,新增3.5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4.1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39万户(不含神州行用户),新增3.9万户,增长41.17%。年末计算机互联网注册用户7416户,新增2177户。随着电信资费的下调和电信服务质量的提高,电话普及率大幅上升,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29.2部/百人提高到37.4部/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