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合肥市肥东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26来源:合肥市肥东县统计局 点击: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勇当全省先锋、争创全国百强”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县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就,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年生产总值(GDP)9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0.5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2亿元,增长15.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396元,比上年增加1638元,同比增长16.8%,三次产业结构为24.9:44.9:30.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民持续增收和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仍然薄弱,工业投资质量有待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全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产值40.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农业产值19亿元,林业产值1.2亿元,牧业产值15亿元,渔业产值4.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亿元。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9.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播种面积66.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7%。蔬菜播种面积14.4千公顷,同比增长5.1%。 全年粮食产量61.5万吨,增产7.6万吨。油料产量14.5万吨,减产0.3万吨。蔬菜产量28万吨,增长6.4%。 全年肉类总产量10.7万吨,增长10.9%。水产品产量4.8万吨,增长13.6%。 2006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联合收割机390台,农用拖拉机3.3万台,农用运输车3781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5万吨,增长1.6%,农村用电量10547万千瓦,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大关,达100.8亿元,实现增加值34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达104户,实现产值75.6亿元,实现增加值25.6亿元,增长2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6.3%;集体企业增加值0.32亿元,增长51.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4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增加值9.7亿元,增长0.6%。轻工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36.6%。重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9.1%。 2006年工业产值超10亿元企业由上年1家上升为2家,超亿元由上年5家上升为13家。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创近年最好水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5.8亿元,增长90%,实现利润3.1亿元,增长118.3%。 全年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28.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2.1亿元,增长51.9%,完成房屋施工面积684万平方米,增长49.0%。其中新开工面积497万平方米,增长84.8%。全年建筑业人均劳动生产率8.5万元,增长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增长60.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亿元,增长148.4%。第二产业投资11.2亿元,增长121.4%。其中工业投资11.2亿元,同比增长121.4%。第三产业投资31.6亿元,增长47%。 全年房地产投资11.6亿元,同比增长10%。商品房销售面积6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7%,实现房屋销售额12.5亿元,增长37.4%。 五、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5.4亿元,增长15%。完成公路周转量9.1吨公里,增长1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8.1亿人公里,增长8%。邮电通信业业务收入3.8亿元,增长33.8%。其中,电信业务收入3.6亿元,增长33.3%。邮政业务收入0.21亿元,增长15.6%。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5.7万户,增长28.5%。小灵通用户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3万户,增长47.9%。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其中,县级完成零售额8.5亿元,增长18.1%。县以下完成零售额10.0亿元,增长16.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4亿元,增长17.9%。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亿元,增长17.6%。其他零售额0.1亿元,下降43.9%。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187万美元。其中出口3649万美元,增长22.2%。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31.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48.5%。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14.6%,营业税增长72.2%,企业所得税增长49.1%。全年完成财政支出9.2亿元,增长44.1%。其中,教育支出2.7亿元,增长16.5%。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0.4亿元,增长111.5%。基本建设支出0.75亿元,增长31.1%。 年末全县金融业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7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5亿元,同比增长18.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3亿元,增长6.1%。 八、教育、卫生 2006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62所,招生数27077人,在校学生数72480人,毕业生数20580人。小学239所,招生数13377人,在校学生数101019人,毕业生数1784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 2006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459张,比上年增长6.4%。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756人,增长5.1%。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679人,注册护士467人,比上年分别增长3.3%和21.9%。全县每千人拥有医生数0.62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34张,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4.2%。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16986人,出生率15.6‰。死亡人口1347人,死亡率1.2‰,人口自然增长率14.4‰。全县年末户籍人口10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万人。 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550元,比上年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3692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00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2.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9平方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539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41人。2006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员23053人,同比增长0.19%。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3100人,增长21.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638人,增长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