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合肥市肥东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26来源:合肥市肥东县统计局 点击: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主要战略机遇期,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全县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的台阶,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18.9亿元,下降2.2%;第二产业增加值29.6亿元,增长2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增长15.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771元,比上年增加777元,同比增长13.8%。“十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平均递增1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1.4:23.1:35.5变化为26.2:41.1:32.7。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9.4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播种面积6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9%;蔬菜播种面积13.7千公顷,同比增长3%。由于受到气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县主要农产品产量与2004年丰产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全年粮食产量53.88万吨,减产8.34万吨,其中夏粮产量5.11万吨,秋粮48.77万吨,分别减产0.23万吨和8.11万吨,油料14.79万吨,减产0.36万吨,蔬菜产量26.32万吨,增长3.1%。 林业﹑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当年造林面积380.4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9.61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其中猪﹑牛﹑羊肉量6.55万吨,比上年增长1.7%,水产品产量4.2万吨,增长0.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43万吨,增长3%,农村用电量9546万千瓦时,增长13.4%。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2亿元,按2000价计算,同比增长16.7%。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0.65亿元,实现增加值18.42亿元,增长22.5%(按缩减指数计算)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28.2%。集体企业增加值0.17亿元,下降1.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08亿元,增长109.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9.7亿元,增长2.2%。轻工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68.1%。重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3%。 重点大型工业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05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超1亿元5家,6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3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9.9%。 由于受煤炭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有所下滑,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4.63%,比上年下降16.1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34.8亿元,增长29.6%,实现利税3.38亿元,下降26.1%,其中利润总额1.4亿元,下降45.1%。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64.4%,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6.8%,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7.7亿元,增长5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9万平方米,增长39%,其中新开工面积269万平方米,增长45%,全年建筑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8.3万元,增长43.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扩大。200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城镇投资25亿元,增长93.8%,农村投资3.6亿元,增长20%。“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是“九五”的2.31倍,年均增长35%。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0.4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5.04亿元,增长98.4%。其中工业投资5.04亿元,同比增长135.5%。第三产业投资8.96亿元,增长117.5%。 房地产开发投资势头强劲,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6亿元,增长81.8%,商品房销售面积47.8万平方米(包括预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9.1亿元。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全年共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7.8亿吨/公里,增长16.4%。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7.5亿人/公里,增长22.9%。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84亿元,同比增长2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为23.62万户,增长6.3%。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28万户,增长21.5%,农村电话用户16.03万户,增长3.7%,移动电话用户数11.7万户,增长24%,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为14190户,增长19%。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亿元,同比增长12.9%。分城乡看,县上消费零售额7.2亿元,增长12.5%;县下消费品零售额8.6亿元,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9亿元,增长13.1%。餐饮业零售额1.7亿元,增长10.9%。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出口2869万美元,同比增长43.5%。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达5.34亿元,增长2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4亿元,增长28.8%。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50.9%,营业税增长44.8%,企业所得税45.5%,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财政支出6.4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基建支出增长178.8%;科技三项费增长50%、社会保障补助增长116.1%;教育支出增长29.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7.5%。“十五”期间,全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5%,其中地方财政年均增长10.7%。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7.6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6.8亿元,增长16.5%。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6.1亿元,增长14.9%,其中,短期贷款19亿元,增长8.6%;中长期贷款7亿元,增长37.3%;个人中长期贷款5亿元,增长42.9%。 八﹑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共有中等职业高中4所,当年招生1353人,在校学生数3778人,毕业生数1265人。普通中学58所,招生数25207人,在校学生数67812人,毕业生数24037人。小学369所,招生数12630人,在校学生数107089人,毕业生数1504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数1123人。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2个,卫生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所1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219张,比上年增长3.7%。全县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29人,增长5.9%,其中:职业医师和助理医师757人,注册护士383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6.8%和4.6%,全县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0.71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15张,比上年均有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