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青海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9来源:青海省统计局 点击:
青海省统计局 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紧紧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群策群力,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了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得到实惠的好势头,保持了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积极奋进的好势头。 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省生产总值465.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8606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2%。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省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特色经济发展活力旺盛,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贡献继续增大,第一产业增加值57.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0.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16.4%、10.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3.0:46.5∶40.5转变为12.4∶48.8∶38.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增强,工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进,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总体产出效益提升。落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增加。 二、农业和畜牧业 全省“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制定和落实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七项支农惠农政策,以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种植养殖业、订单和设施农牧业的发展,规模效益不断上升;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稳步实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取得了新成效。 种植业获得好收成。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向销路好、收益高的特色品种调整优化,总产量和亩产量均比上年提高。粮食种植面积24.47万公顷(367.05万亩),比上年减少1.3%;总产量88.47万吨,比上年增产1.9%;亩产量由上年的233公斤提高到241公斤,增产3.4%。其中,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6.78万公顷(101.70万亩),比上年增长3.2%,总产量29.03万吨,增产2.9%;豆类种植面积4.01万公顷(60.15万亩),比上年增长1.0%,总产量10.75万吨,增产20.4%。油料种植面积15.98万公顷(239.70万亩),比上年增长5.1%,总产量28.89万吨,增产10.3%,亩产量由上年的115公斤提高到121公斤,增产5.2%。蔬菜种植面积2.51万公顷(37.65万亩),比上年增长3.9%,总产量78.44万吨,增产1.7%。油料、马铃薯、蚕豆、药材、花卉、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上升。全年完成订单农业面积3.3万公顷(49.5万亩),新增设施面积333公顷(4995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制种面积发展到2.1万公顷(31.5万亩)。 畜牧业产出效益提升。全省坚持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培育产业化经营实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快了西宁及海东良种肉羊、青南与环湖藏羊牦牛等7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施了退牧还草、禁牧减畜工程,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草食牲畜出栏率达29.94%、商品率为24.49%,分别比上年提高0.81和0.75个百分点;年末草食牲畜存栏总数2216.54万头(只),比上年下降0.05%;全年肉类总产量24.80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牛肉产量7.29万吨,增长2.8%,羊肉产量8.84万吨,增长4.1%。羊毛产量1.77万吨、牛奶产量22.7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2.8%。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稳步实施。全年完成人工造林种草合格面积7.93万公顷(118.95万亩),其中,造林面积5.24万公顷(78.6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合格面积7.06万公顷(105.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36万公顷(20.4万亩),退耕还草0.46万公顷(6.9万亩),荒山造林3.01万公顷(45.2万亩),荒山种草2.23万公顷(33.5万亩)。落实退牧还草任务,禁牧、休牧113.7万公顷(1705万亩)。 渔业资源合理保护工作加强。全年水产品产量0.11万吨,比上年下降15.4%。 农田水利建设态势看好。年末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水浇地面积)为18.03万公顷(270.45万亩);年内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03万公顷(30.4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4万公顷(2.1万亩)。解决了30.6万人、18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湟水河治理工程、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得到落实,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工业企业在深化改革、资本整合、园区建设、完善监管体制的过程中,生产保持高位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58.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45亿元,增长2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10.46亿元,增长24.8%。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规模以上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4.55亿元,增长25.3%;集体企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96亿元,增长48.9%。按轻重工业分,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8.46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23.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25.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24.29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5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0.89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全年四大支柱产业创造增加值70.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4.81亿元,增长15.1%,水力发电业10.34亿元,增长66.8%,有色金属业26.52亿元,增长31.8%,盐化工业9.08亿元,增长84.3%。四大优势产业创造增加值4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冶金工业38.00亿元,增长25.4%,医药制造业0.83亿元,增长27.0%,畜产品加工业0.89亿元,增长16.3%,建材工业3.03亿元,增长17.7%。 适销对路产品增加。全年生产原煤418.75万吨,比上年增产31.4%;天燃气18.35亿立方米,增产17.8%;原油222.02万吨,增产0.9%;发电量173.44亿千瓦小时,增长30.2%,其中水电111.01亿千瓦小时,增长60.2%;钢47.23万吨,减产1.0%;十种有色金属60.66万吨,增产39.1%,其中铝55.94万吨,增产39.6%;水泥343万吨,增产13.6%;硫酸6.48万吨,增产18.5%;纯碱7.66万吨,增产33.8%;烧碱1.07万吨,增产8.1%;化肥147.63万吨,增产64.6%,其中钾肥145.68万吨,增产65.7%;中成药433吨,增产48.9%;原盐82.63万吨,增产24.5%;轻革13.41万平方米,增产46.6%;乳制品1.06万吨,增产3.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