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青海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9来源:青海省统计局 点击:
青海省统计局 2003年2月27日 2002年,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坚持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拼搏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城乡各地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 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持续在高平台上增长。2002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超过了年初预定的GDP增长10%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24元,比上年增长11.2%,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不断壮大,特色经济的份额继续增加;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样化转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8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2.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3.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16.4%、10.8%。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由1997年的20.1%、39.0%、40.9%和2001年的14.2%、43.9%、41.9%转变为13.2%、44.7%、42.1%;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力,第一产业减弱,第二、三产业增大,标志着全省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化水平提高。地区经济结构向突出各自特色优化升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活力旺盛。 二、农牧业 2002年,全省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继续扩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面,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订单和设施农牧业,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农牧业潜在优势不断显现,成为近年来整体生产水平提高快、农牧民受益好的年景。 种植业结构调整见成效。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体现高原特色调整优化,效益好的品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8.4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8%(退耕还林还草),总产量91.30万吨,减产7.0%,亩产量由上年的209.6公斤提高到213.8公斤,增产2.0%;其中薯类种植面积6.0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8万公顷,增长6.6%,总产量24.4万吨,增产2.1%。油料种植面积15.2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9.1%,总产量23.4万吨,增产1.7%,亩产量由上年的91.1公斤提高到102.0公斤,增产12.0%。蔬菜种植面积2.0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61%,总产量67.63万吨,增产6.14%。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1997年的69.5:26.5:4.0转变为2002年的58.4:35.5:6.1,整体经济效益回升。 畜牧业发展态势转好。全省坚持“四配套”建设与“西繁东育”联动,继续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畜牧业生产和效益都向好提升。全年草食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为29.73%、28.32%和23.06%,各比上年增加0.79、0.38和0.68个百分点;年末草食牲畜存栏总数达2195.03万头(只),能繁殖母畜比例由上年的46.01%提高到47.03%。肉类总产量为22.79万吨,比上年增长3.26%。其中牛肉产量7.03万吨,比上年增长0.46%;羊肉产量8万吨,比上年增长4.89%。羊毛产量1.67万吨、牛奶产量22.0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77%。以龙头带基地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公司加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势头良好。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造林种草面积17.57万公顷,其中:造林面积13.3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2.27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4.72万公顷,退耕还草1.29万公顷。荒山种草3.32万公顷,荒山造林2.94万公顷。扩大林草植被覆盖面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再造秀美山川的举措顺利实施。 封湖育鱼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水产品产量0.18万吨,比上年下降10%。 农田水利建设向好运作。2002年末,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水浇地面积)19.35万公顷。年内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扩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得以缓解,水利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牧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实行债转股、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调整布局的工作有序运作,脱困成果得到巩固,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有所增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贡献突出。 工业经济保持高幅增长。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达100.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3.40亿元,增长17.6%。规模以上的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1.35亿元,增长79.4%,集体企业增加值1.27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26亿元,与上年比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6.21亿元、重工业增加值73.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14.3%,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历经多年培育壮大起来的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6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电力工业增加值17.86亿元、石油天燃气工业增加值20.48亿元、盐湖化工增加值5.98亿元、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16.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12.2%、22.1%、11.4%;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冶金工业增加值23.64亿元、医药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建材工业增加值2.70亿元、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0.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21.0%、26.9%、15.1%;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加大。 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0.07,比上年提高7.8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6.07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21亿元,比上年增长41.3%。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54亿元,比上年增长61.6%。 主要工业产品普遍增产。全年原煤产量达249.77万吨,比上年增产24.2%;天燃气11.51亿立方米,增产96.1%;原油214.02万吨,增产3.9%;发电量139.49亿千瓦小时,增产0.2%;钢41.77万吨,减产5.7%;十种有色金属37万吨,增产16.1%,其中铝34.69万吨,增产17.5%;水泥264万吨,增产55.7%,硫酸3.60万吨,增产2.9%;纯碱5.26万吨,增产38.2%;钾肥77.29万吨,增产7.1%;原盐62.21万吨,减产2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46%,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特色工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呈现生机,落后生产能力逐渐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