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青海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9来源:青海省统计局 点击:
青海省统计局 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头一年。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调控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国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国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9.0%和5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68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7.4%和41.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9786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5.2%和35.6%。“九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8.8%;尤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头一年,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增加值38.50亿元,比上年下降4%,比1995年增长7.7%,比重量由“八五”未的23.5%下降到1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3.6亿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11.7%和65.2%,比重由“八五”末的39.6%上升到43.0%;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6亿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11.0%和60.3%,比重由“八五”末的36.9%提高到42.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产业减弱,二、三产业增强。 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创新能力、竟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强,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尚低,特色经济规模较小;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社会保障能力不足;改革开放力度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农业 2000年,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围绕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农牧业虽遭受严重干旱有所减产,但总体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 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压缩到32.27万公顷,总产量82.70万吨,比上年减产20.1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9.17万顷,占种植业的比重上升。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9.16万公顷,比上年减产31.93%;蔬菜种植面积1.58万公顷,总产量60.28万吨,增产6.45%;特色农产品不断增加。 林草植被面积继续扩大。全年造林面积4.53万公顷;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15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67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48万公顷,退耕还草1.19万顷。荒山种草面积0.78万公顷,荒山造林面积2.15万公顷。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力度加大。 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全省草食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26.26%、25.36%和20.10%,分别比上年提高3.35、1.32和1.68个百分点;年末存栏2083.4万头(只),能繁殖母畜比例达45.85%。牧区“四配套”建设和“西繁东育”见成效。全年肉类总产量20.83万吨,比上年增长3.37%;绵羊毛产量1.56万吨,牛奶产量20.6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70%、8.25%;禽蛋产量1.34万吨,下降0.74%。 渔业封湖育鱼与发展淡水养殖工作加强,水产品产量达1166吨。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水浇地面积)达21.14万公顷。年内农作物受灾面积36.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78%。从整体上看,我省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增强抗灾能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组建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破产重组、结构调整纵深推进,大中型企业在体制创新中活力逐渐增强。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扭转了连续七年亏损的局面,总体扭亏为盈。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1%。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即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4.96亿元,比上年增长9.9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5.77亿元,增长10.21%。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企业的轻工业增加值8.17亿元,比上年增长5.01%;重工业增加值56.79亿元,增长12.17%;具有资源优势的能源、原材料和投资需求大量的重工业增长速度保持快于轻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3%,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63.08%。其中,电力工业增加值12.62亿元,增长14.33%;石油天然气工业20.27亿元,增长16.45%;盐湖化工3.46亿元,增长12.52%;有色金属工业14.18亿元,增长10.31%。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1%。其中,冶金工业增加值19.43亿元,增长12.47%;医药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36.54%;建材工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7.41%;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增加值0.22亿元,增长8.04%;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 产销衔接状况改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与上年相比普遍增产。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完成133.79亿千瓦小时,增产10.94%;钢42.91万吨,增产1.06%;钢材36.39万吨,增产4.98%;天然气3.9亿立方米,增产8.73%;天然原油200.01万吨,增产5.25%;原盐67.65万吨,增产40.58%;钾肥67.03万吨,增产41.55%;十种有色金属29.80万吨,增产4.66%,其中铝28.31万吨,增产6.1%;水泥123.71万吨,增产15.45%;平板玻璃99.81万重量箱,增产1.10%;硫酸1.79万吨,增产5.21%;精甲醇7万吨,增产2.55倍;多晶硅1.19万吨,增产26.29%。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66%,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工业新产品产值不断增加。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升4.87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大中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分别为1.30亿元和2.87亿元,其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分别下降40.62%和38.98%,取得了三年脱困的阶段性成果。 建筑业生产活跃。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0%。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个数3704个,其中投承包个数1649个,占44.5%。施工房屋面积32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3%;竣工房屋面积1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