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1来源:内蒙古统计局 点击: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04年4月23日) 2003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扩大区内需求,大力优化开放环境,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地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92.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经济增长率创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34元,比上年增长16.2%,按当前汇率折算,约为1055美元。 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次产业增长格局。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21.8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947.89亿元,增长26.9%;第三产业增加值723.11亿元,增长11%。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2:41.6:36.4调整为20.2:45.3:34.5,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8个和1.9个百分点,全区工业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二、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市场物价有所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分项目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8%,服务类价格上涨8.3%,其它消费品类价格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有所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2%和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6%。[见附表1] 劳动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年末全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44.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万人。劳动就业结构变化明显,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 财政收入增长快于支出。全年财政总收入25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38.39亿元,分别增长24.9%和26%;上划中央税收收入95.32亿元,增长33.9%。财政支出明显扩大,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6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企业技改、医疗卫生、行政管理费和抚恤及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分别增长46.7%、38.9%、20%和49.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仍然薄弱,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优势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东西部盟市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对外开放力度不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比较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 二、农业 第一产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第一产业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5%,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种植业受灾减产。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574.9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3.79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减少,油料和以青饲料为主的其它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以饲草料为主的其它作物种植结构由上年的73.8:17.7:8.5调整为70.5:18:11.5。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退耕造林种草以及呼伦贝尔市遭受严重干旱等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360.73万吨,比上年减产45.35万吨,下降3.2%,其中玉米和薯类产量分别增长8.2%和3.6%;油料产量102.29万吨,下降6.1%;甜菜产量99.44万吨,下降49%;蔬菜产量846.76万吨,增长12.1%;瓜果类产量103.24万吨,下降14.5%。[见附表2] 林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以退耕造林种草为主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3.61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造林面积29.9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5万公顷,增长28.6%;幼林抚育面积122.55万公顷,增长64.7%。 畜牧业获得丰收。牧业年度牲畜总增3258.39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478.35万头(只),总增率44.9%,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6930.21万头(只),比重为86.8%,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牲畜出栏头数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3856.3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1.6%。全年肉类总产量162.72万吨,比上年增长11.6%;奶类总产量312.21万吨,增长84.9%;山羊绒产量5338万吨,增长17.8%;禽蛋类产量34.44万吨,增长24.5%。[见附表2] 渔业生产下降。全年水产品产量7.28万吨,比上年减产6.3%。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616.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机耕地面积431.60万公顷,增长1.7%;机电井数量32.51万眼,增长7%;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6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95万公顷;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24.63亿千瓦时,增长4.4%;化肥施用量(折纯)93.19万吨,增长1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增速快于上年6.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509.74亿元,增长31.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8%,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4.1%,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35.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3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48.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60.72亿元,增长29.7%;重工业增加值349.02亿元,增长32.7%。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43.4%和41%。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进一步加快发展,主要能源、原材料和电子信息及机械制造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乳制品、液体乳、小麦粉、淀粉、软饮料、食用植物油和配混合饲料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7.3%、1.23倍、53.3%、62.1%、50.1%、46%和68.6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适应市场需求,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移动电话机产量222.6万部,增长1.22倍。重工业中的载货汽车增长1倍多,煤炭、天然气、发电量、钢、成品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电石等产量增长幅度较大。[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5.56,比上年提高18.7点;实现利润64.97亿元,比上年增长8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8.89亿元,增长93.9%;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0.3%。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