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1来源:内蒙古统计局 点击: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02年2月28日 2001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克服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增速明显趋缓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十五”计划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545.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1.32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624.44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559.73亿元,增长12.1%。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4521元/人,比上年提高9.1%。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第二、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中的运输邮电、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 市场物价总水平略有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6%。分项目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居住上涨3.7%;但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和交通通信价格水平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1%和1.3%,但涨幅比上年有所回落[见附表1]。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全区从业人员10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34.50万人,乡村从业人员632.50万人。劳动就业向多渠道发展,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较多。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6.3万人,全年通过多种渠道使8.3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受农牧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有所回落。全年财政总收入167.7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剔除减免农牧业税同口径增长1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7.38亿元,增长6.1%,剔除减免农牧业税同口径增长10.8%;上划中央“两税”收入50.36亿元,增长12.1%。财政支出明显扩大,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3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18.60亿元,增长28.9%,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科技三项费用、农林水气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抚恤及社会福利救济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幅较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牧业基础仍很薄弱,农牧民增收难度增大;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企业技术创新及适应市场的能力还不高,经济回升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不很牢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仍很困难,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二、农业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尽管全区农牧业生产遭受历史罕见干旱的影响,但是农牧业生产依据市场需求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粮食、油料、甜菜作物播种面积均比上年减少,饲草料种植面积扩大,奶牛业在农牧业产业化带动下高速增长,牲畜出栏明显增加,农牧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仍能保持一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较为明显。粮、油、糖产量因受灾和播种面积减少呈现不同幅度减产,饲草料种植面积在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带动下扩大到33.2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5倍,蔬菜产量有所增长。粮食作物中玉米播种面积扩大,豆类因播种面积增加及主产区气候比较适宜有所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239.10万吨,比上年减产2.78万吨。其中小麦、稻谷、马玲薯等减产较多,玉米和豆类产量分别增长20.3%和3.8%。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80.62万吨,下降30.7%;甜菜产量133.09万吨,下降5.8%;蔬菜产量768.66万吨,增长1.2%。[见附表2] 林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7万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3.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1%;幼林抚养面积46.73万公顷,增长3.6%。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牧业年度牲畜总增头数2588.9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25.97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5516.83万头(只),增长2.1%,比重为77.3%。牲畜出栏头数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3244.9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4%,牲畜出栏率66.1%,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149.58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34.78万吨,分别增长4.3%和3.5%;奶类总产量109.05万吨,其中牛奶产量106.24万吨,分别增长31.4%和33.2%;禽蛋类产量26.38万吨,增长8.1%。[见附表2] 渔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7.61万吨,比上年增长5.5%,淡水养渔业平稳发展。 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423.60万千瓦,比上年提高5.4%;机耕地面积414.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万公顷;机电井数量29.29万眼,增长4.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7.2万公顷,增长4.2%;节水灌溉面积94.65万公顷,增长25.1%;农村牧区用电量22.83亿千瓦时,增长7.2%;化肥施用量(折纯)79.26万吨,增长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307.22亿元,增长12.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2%,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8%,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2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1.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8.3%。产销衔接保持稳定,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9%。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8.9%,新产品产值比重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乳制品、液体乳、配混合饲料、鲜冻畜肉、冷冻饮品和机制糖产量分别增长9.1%、1.8倍、32%、28.9%、62%和45.1%,纱、布和服装产量分别增长28.7%、25.1%和6.0%。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产量,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85.6%,电子元器件产量增长16.4%。重工业中的载货汽车、工矿车辆和铁路货车等产量大幅度增长,天然气、洗煤、焦炭、以及多数化工和建材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发电量、钢、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天然原油、木材、小型拖拉机等产量下降较多。[见附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