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江苏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2007年3月1日)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跃上新台阶,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 一、综 合 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4.9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86.46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7817.00亿元,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2868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3598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2∶56.5∶36.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89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6%,提高0.8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0.9%,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5%,分别提高1.4个和 0.8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51.9%,提高1.4个百分点。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发展态势良好。进一步加大“四项转移”力度,积极推进南北共建苏北开发区。苏北、苏中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564.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6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3.04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2.6万人。 各项改革逐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发展环境继续改善。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加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资本实力和带动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60万户,新增9.3万户,总注册资本达9717.07亿元;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户187.01万户。深入推进财政、金融改革,省级机关全面实行非税收入统一管理,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江苏银行开业运营,地方股份制保险公司组建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建立;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够协调,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显尖锐。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和保护生态环境,任务相当艰巨;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治理、稳定物价、看病就医、道路交通、教育收费等方面还有不满意的地方,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稳定发展。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上有利的气候条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良好势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041.44万吨,比上年增加206.85万吨,增长7.3%。其中夏粮总产量939.14万吨,比上年增长11.2%;秋粮总产量2102.30万吨,增长5.6%。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498.5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56万公顷;棉花、油料种植面积分别为35.49万公顷、81.23万公顷,分别减少1.34万公顷和3.46万公顷。蔬菜面积117.36万公顷,下降1.7%。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全年造林面积6.65万公顷。多数畜产品产量持平,肉类总产量346.73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42.10万吨,禽肉产量103.71万吨;禽蛋总产量185.54万吨,增长1.9%;牛奶总产量60.81万吨,增长7.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05.45万吨,增长4.3%;其中淡水产品286.37万吨,海水产品119.08万吨,分别增长4.1%和5.0%。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0.40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88万公顷;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27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业投入增加,促进了农村发展。全年省财政安排“三农”支出181亿元,增长20.4%。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建成农村公路1.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50座,完成279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乡镇卫生院改造、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和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04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015.12亿元,增长21.4%。轻、重工业增加值3283.17亿元、6731.95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2.9%。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548.51亿元,增长14.5%;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680.85亿元,增长15.5%。集体工业增加值444.65亿元,增长21.2%。私营工业增加值2671.25亿元,增长24.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4266.31亿元,增长20.6%。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3994.28亿元,增长22.8%。大中型工业增加值5969.22亿元,增长16.5%。 新兴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增长加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631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3967.00亿元,增长25.4%;纺织业产值3674.94亿元,增长18.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3728.61亿元,增长24.7%;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2588.64亿元,增长30.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2984.96亿元,增长35.8%。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30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统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58种,下降的有17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