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省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28项;省科技进步奖185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115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6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0.83亿元,增长12%。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年专利申请量34811件,比上年增长47.9%,其中发明专利6582件;专利授权量13580件,增长19%。 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928.17亿元,比上年增长34.4%。组织实施省科技项目1610项,其中:高技术研究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57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77项、火炬计划项目421项、星火计划项目327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2948家,新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34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44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5个,其中当年新建9个。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864.32亿元,创汇309.0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21.7%。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55个,国家检测中心7个;监督抽查产品113种,比上年下降61%。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个,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300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5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88.02万台件,比上年增长5.2%;制定、修订地方标准304项,增长32.2%。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得到加强。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5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6.15万人,在校生115.98万人,毕业生22.97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2.87万人,在校研究生7.79万人,毕业生1.49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3.5%。高等院校数、在校大学生数、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省标补贴发放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初中升学率89.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特殊教育招生0.34万人,在校生3.1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0.96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9个,文化馆116个,公共图书馆102个,博物馆99个,档案馆170个,向社会开放档案210万卷(件);共有广播电台14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7%和99.6%。有线电视用户1022.16万户,比上年增长12.1%。生产故事影剧片7部。全年报纸出版24.49亿份,比上年下降0.05%;期刊出版8804万册,下降9.7%;图书出版47043万册,增长12.5%。一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0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10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90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0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9.3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18.13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7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1.02万人,注册护师8.12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75万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32万人。乡镇卫生院0.16万个,床位5.2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79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09万人。省财政拨专款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苏北地区第一批重点支持的300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省运动员在世界最高水平比赛中3人次获金牌、5人次获铜牌。在亚洲最高水平比赛中,共有21人次获金牌。成功举办第十届全运会,我省共夺得56枚金牌、136枚奖牌,竞赛总分、金牌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省共有环境监测站14个,设立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2.26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142个,面积达0.3万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07个,面积为0.24万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分别比上年提高2.1个和2.6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9.12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9587.8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36.16万吨。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绿色江苏建设工程。全省有7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成功承办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太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流域水质继续好转。制定实施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推行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和清洁发展。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47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24‰,下降0.21个千分点;死亡率7.03‰,下降0.1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21‰,下降0.04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根据对50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9元,比上年增长17.5%,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2%;人均消费性支出8622元,增长17.6%,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7.2%。根据对340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6元,比上年增长11%,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67元,增长17.5%,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8.6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90%以上。社会保险主要险种向非公有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延伸,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顺利并轨,破产关闭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全省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符合“低保”条件的40.1万城镇困难群众和85.5万农民实现应保尽保。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52.1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82.4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819.1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30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838.30万人。年末全省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9.43万张,收养7.39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4550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63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8.6万人,筹集福利资金4.05亿元,接受社会捐赠2.4亿元(不包括慈善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