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着力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格局,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序进度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调控目标。 一、综 合 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成果得到巩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27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5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0342.67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6540.87亿元,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2451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038美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大幅增长,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6∶56.6∶3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28%,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59.5%,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4.2%,分别比上年提高4.8个和1.9个百分点。支持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45家,新增12家。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50.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分类指导,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全面部署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制订和启动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区域共同发展实现新突破。省财政向苏北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各地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00个。苏北、苏中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涨幅比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9%,居住类价格上涨4.4%;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9%。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继续推进500万农民大转移和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4510.12万人,比上年增加27.60万人。全省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单位就业人员628.98万人,增加22.13万人;私营个体就业人员586.41万人,增加61.70万人;从事社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76.46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1.5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劳务输出754.50万人,比年初增加55.3万人。 各项改革逐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展开。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省属企业改革重组进展顺利。通过完善政策、加强扶持、优化环境,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50.74万户,新增8.94万户,总注册资本达7233.87亿元,增长35.2%;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户175.34万户,新增14.55万户。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省属第一、二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任务基本完成,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规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健全出口退税负担机制。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持续增收和粮食增产的基础不稳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任务还很艰巨;二是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增长方式粗放亟需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规模和品牌优势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消费率偏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三是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汇率变化、商务成本有所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四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稳定发展。认真落实“一免三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全省实现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834.6万吨,比上年增加5.5万吨。其中夏粮亩产282公斤、总产量844.4万吨,均为近年来较高水平;秋粮受自然灾害影响,总产1990.2万吨,下降1.6%。棉花、油料减产。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回升,为4909.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34.9千公顷;棉花、油料种植面积368.3千公顷、846.9千公顷,分别减少41.3千公顷和73.8千公顷。蔬菜面积1194.4公顷,下降1.9%。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全年造林面积102.0千公顷。多数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肉类总产量352.0万吨,增长1.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42.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虽然上年四季度禽流感疫情对全省养禽业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前三个季度增长较多,全年家禽仍呈现增长态势,禽肉产量104.6万吨,增长5.9%,禽蛋总产量182.0万吨,增长3.8%;牛奶总产量56.6万吨,增长5.6%。全年水产品产量388.7万吨,增长6.2%;其中淡水产品275.2万吨,海水产品113.5万吨,分别增长6.4%和5.6%。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继续保持在90%以上。农业投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17.7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424.5千公顷,新增49.7千公顷;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13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7%。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年建成农村公路4.1万公里,改造草危房15.2万户,新增改水受益人口96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