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突出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富民优先,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调控目标。 一、综 合 全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5.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8770.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5426.7亿元,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500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3.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信息服务、旅游和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扶持重点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33家,新增11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千方百计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3.7%,农村上涨4.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2%。自9月份以后,全省价格总水平涨幅明显回落,其中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幅较高,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6.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9.4%。 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4482.5万人,比上年增加13.9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成效,年末劳务输出699.2万人,比年初增加70.2万人。 各项改革逐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省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省级政府部门与所办企业脱钩工作基本完成。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年末全省私营企业达41.8万户,新增11.0万户,总注册资本达5351.4亿元,增长47.3%;个体户164.5万户,新增27.2万户。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有序展开。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继续增收困难不少;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产品成本的传导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三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消费率偏低;五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部分生产要素紧张,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特别是粮食、棉花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实施以"一降三补"为重点的扶农政策措施,全省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面推行水稻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促进了粮食增收和农业增效。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播种面积遏制了连续六年下滑的势头,总产增加357万吨。棉花喜获丰收,总产近七年来首次突破50万吨。油料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全年粮食、棉花、油料种植面积4774.6千公顷、409.6千公顷、920.7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115.1千公顷、40.1千公顷和9.7千公顷,蔬菜面积1266千公顷,减少5.6%。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造林面积105.3千公顷。受禽流感和比较效益的影响,主要畜产品产量略有下降,肉类总产量344.6万吨,其中猪牛羊肉242.4万吨,分别下降2.9%和0.8%;禽蛋总产量175.4万吨,下降6.8%;牛奶总产量53.6万吨,增长7.7%。全年水产品产量366万吨,增长6.7%;其中淡水产品259万吨,海水产品107万吨,分别增长5.8%和9.0%。 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继续保持在90%以上。农业投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40.7千公顷,减少0.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375.0千公顷,新增49.6千公顷;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052.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8%。农村五件实事取得新进展,全省新增改水受益人口431.2万人,草危房改造4.1万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70%,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8万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快速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447.5亿元,增长23.4%。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280.4亿元,增长16.2%;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681.1亿元,增长23.0%。集体工业增加值352.4亿元,增长19.9%。私营工业增加值1445.8亿元,增长22.0%。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408.2亿元,增长18.7%。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2291.6亿元,增长31.2%。大中型工业增加值3953.6亿元,增长22.1%。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2206.4亿元、4241.1亿元,分别增长20.5%和24.9%。全年用电量1820.1亿千瓦时,增长20.9%;其中工业用电1452.0亿千瓦时,增长22.5%。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行业加快发展。新一轮沿江开发成效明显,沪宁沿线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区域。全省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4105.1亿元,为江苏39个大类行业的第一大行业,比上年增长44.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2223.1亿元,增长34.9%;纺织业产值2280.1亿元,增长22.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2113.7亿元,增长66.2%;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567.9亿元,增长28.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578.8亿元,增长36.7%。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19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66种,下降的有9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