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2003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基本协调的格局,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调控目标。 一、综 合 全省经济在高位运行。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6.8亿元,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6782.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4562.7亿元,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16796元,比上年增长13.1%。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8.9∶54.5∶36.6。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51.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0.5%,分别比上年提高4.0个和2.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6.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9%、50.5%和3.6%。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3%。居民消费价格中,服务价格上涨3.2%。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省就业人员4468.7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其中城镇净增就业56.1万人。全省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单位就业人员603.0万人,减少12.7万人;私营个体就业人员360.7万人,增加50.3万人;从事社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44.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35.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下降0.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22家,比上年增加9家。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年末私营企业34.4万户,新增9.3万户,总注册资本达3632.6亿元;个体户140.1万户,新增38.6万户。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调整和完善。药品、食品、土地市场等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财政、金融、投融资、价格等改革不断深入。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纯农户增收较少;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部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特别是电力供应出现紧张状况;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在大灾之年保持基本稳定。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因自然灾害下降较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659.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3.1千公顷。棉花、油料种植面积369.5千公顷、911.0千公顷,分别增加58.2千公顷和3.7千公顷。蔬菜面积1341.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9%。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较快。 林业、牧业、渔业稳定发展。造林面积120.5千公顷,增长65.6%。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54.6万吨,其中猪牛羊肉244.4万吨,分别增长1.5%和1.9%;禽蛋总产量188.2万吨,增长0.5%;牛奶总产量49.8万吨,增长10.0%。全年水产品产量348.0万吨,增长4.1%;其中淡水产品246.0万吨,海水产品102.0万吨,分别增长3.6%和5.1%。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41.0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325.4千公顷,新增39.4千公顷;长江干堤加固达标866公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029.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5%。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数创历史新高,转移人数已达1380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比年初增加109万人,其中劳务输出629万人,比年初增加72万人。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90.3%提高到9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9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620.6亿元,增长22.7%。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023.5亿元,增长16.5%,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01.3亿元,增长19.0%。集体工业增加值277.5亿元,增长18.8%。私营工业增加值980.7亿元,增长25.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718.5亿元,增长20.8%。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561.0亿元,增长31.0%。农村工业增加值1916.2亿元,增长22.4%。大中型工业增加值2512.6亿元,增长18.0%。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1688.1亿元、2932.5亿元,分别增长17.2%和27.2%。全年用电量1505.1亿千瓦时,增长20.9%;其中工业用电1185.1亿千瓦时,增长22.5%。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行业加快发展。38个大类行业中的前五大行业实现产值8512.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7.2%,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7%;其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606.7亿元,成为江苏第一大行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15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63种,下降的有12种。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9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0%;产品销售率97.9%,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476.9亿元,增长31.5%,其中利润789.1亿元,增长44.1%;亏损面14.5%,下降1.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84.2亿元,上升2.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9,提高12.4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27.6亿元,增长14.0%。实现利税总额118.8亿元,增长26.8%。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11708个,增长23.7%;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56725个,增长13.5%。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040.0万平方米,增长26.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116.2万平方米,增长1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增幅提高22.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996.5亿元,增长40.4%;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973.0亿元,增长71.1%;民间投资2366.3亿元,增长27.3%,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960.6亿元,增长24.8%。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完成1864.5亿元、668.9亿元和809.2亿元,增长62.8%、47.6%和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