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境内股票上市公司68家。其中在上海股市46家,深圳股市22家。通过发行、当年配售、增发股票共筹集资金53.8亿元。在沪深两股市上市股票的市价总值2433.6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59.3%。其中财产险收入55.8亿元,人身险收入228.3亿元,分别增长17.3%和74.5%。赔付额5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财产险29.3亿元,增长34.4%;人身险24.0亿元,增长62.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加强,科技活动支出增加。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1万人。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895个,其中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81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52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980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1.9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7.44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2人。全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47.27亿元,增长10%,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107.71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省有306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244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3万项,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合同成交额59.48亿元,增长12.4%。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申请专利13071件,比上年增长26.3%;授权专利7595件,增长23.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软件产业带、现代中药及生物工程产业带、移动和卫星通信产业带、光电子产业带及纳米技术产业带建设。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组织实施188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38项火炬计划项目和384项星火计划项目。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813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25项,国家级新产品285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9个,其中当年新建11个。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56亿元,实现利税260.89亿元,创汇100.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8%、26.8%和62.7%。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省共有普通高校94所,招收本专科生22.29万人,在校学生70.0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72万人和11.47万人。全省招收研究生1.66万人,在校研究生4.11万人,分别增加3100人和9800人。招收成人高校学生13.04万人,在校学生32.89万人,分别增加1.25万人和4.81万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5.14万人,增加3.54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60.34万人,增加45.23万人,初中升学率78.57%。小学在校学生635.23万人,减少51.2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8%。幼儿园在园幼儿127.7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继续加强文化大省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0个,文化馆110个,公共图书馆101个,博物馆89个,档案馆170个,向社会开放档案160万卷;共有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6%和99.5%。有线电视用户636.4万户,比上年增长7.3%。全年报纸出版24.65亿份,比上年下降4.8%;杂志出版10635万册,增长2.8%;图书出版44272万册,增长2.2%。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普遍实行聘用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病人选择医生办法加快推广。积极运用市场手段调整资源配置,全省营利性医疗机构3164所,其中民营医院277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加大,全省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28家,覆盖人口1000万人。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进展良好,全省12个市和46个县(市、区)组建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60.8%。农村改水工作加快,全省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是23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2%。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新增国家卫生城市1个、国家卫生镇12个、省级卫生镇12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全省运动员3人次获世界冠军,1人创两项世界纪录,2人2次创两项亚洲纪录。在国内外最高水平比赛中,获金质奖51.5人次,银质奖45.5人次,铜质奖45.5人次。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7.1%。 十一、环境保护 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11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6.9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71个,面积达23.8万公顷;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09个,面积为15.02万公顷。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50个,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11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8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3400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30万吨,工业粉尘去除量220万吨。全省拥有“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7个。全省所有县(市)均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其中已经建成14个。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有所减轻。太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进展。梅梁湖、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全省13个省辖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9.17‰,上升0.14个千分点;死亡率6.99‰,上升0.3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18‰,下降0.23个千分点。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381.0万人(户籍人口为712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99.3万人,增加166.1万人;乡村人口4081.7万人,减少140.0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对275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8元,比上年增长10.9%,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7%;人均消费性支出6043元,增长9.2%。根据对340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96元,比上年增长5.6%,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5元,增长10.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067.1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3753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5.1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35.6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9.6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710.91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26.9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50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183万人。年末全省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8.62万张,收养7.28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049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73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1.1万人,筹集福利资金1.09亿元,接受社会捐赠0.8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