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加快,苏南信息产业带初步形成。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14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63种,下降的有12种。与上年相比,纱增长18.0%、布增长10.3%、化纤增长20.0%、卷烟增长2.3%、彩色电视机增长24.7%、家用电冰箱增长19.8%、房间空调器增长92.2%、原煤增长5.9%、原油增长0.2%、发电量增长12.0%、钢增长31.8%、钢材增长19.7%、十种有色金属增长36.9%、水泥增长17.0%、硫酸增长3.0%、纯碱增长10.9%、乙烯增长18.6%、化肥增长10.3%、发电设备增长6.0%、汽车增长65.1%、拖拉机增长48.9%、集成电路增长61.0%、程控交换机下降40.1%、传真机下降30.7%、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3.7倍、光通讯设备增长34.0%、移动通讯设备下降45.9%。着力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成效,新增苏源集团、江苏小天鹅集团、江苏移动通讯和希捷国际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9%。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新进展。全省有236户国有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重组规模189亿元。一批劣势企业平稳退出市场,有近200户国有企业实施了依法破产。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兼并联合,重点企业的竞争力和支撑作用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健全。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5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产品销售率97.6%,提高0.5个百分点。库存积压增幅较低。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734.0亿元,增长4.7%。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实现利税1129.5亿元,增长20.1%;实现利润553.8亿元,增长31.1%。亏损面、亏损额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面16.4%,下降1.3个百分点;亏损额77.8亿元,下降1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1.8%,提高9.0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虽有好转,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31.1%,高出全部工业1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低于全部工业10.7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26.4亿元,增长12.1%。实现利税总额114.5亿元,增长35.9%。全员劳动生产率9.1万元/人,增长17.1%。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81464个,增长4.1%;其中实行投资承包的44723个,增长9.1%。建筑业企业施工面积28702万平方米,增长18.0%;房屋竣工面积16116万平方米,增长1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幅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424.1亿元,增长10.8%;集体经济投资394.5亿元,下降1.5%;私营个体经济投资767.7亿元,增长45.3%;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1262.9亿元,增长16.0%。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1141.3亿元、544.7亿元,增长31.2%、31.5%;更新改造投资448.4亿元,增长11.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日趋活跃。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9.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二产业投资1815.3亿元,增长27.0%;第三产业投资1877.1亿元,增长8.1%。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工业投资816.4亿元,增长30.6%,其中能源工业投资234.1亿元,原材料工业投资220.7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219.2亿元,轻纺工业投资124.9亿元,分别增长22.3%、86.9%、130.7%和6.0%;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54.7亿元,下降8.9%,房地产公用服务咨询业投资806.0亿元,增长45.4%。 继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593.0亿元。7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连徐、汾灌、宁靖盐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徐塘电厂、江堤达标工程等17个项目年内基本竣工,南京地铁一号线、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苏州港太仓港区一期工程、苏州绕城公路、西气东输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较好,国债项目收尾工作进展顺利。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510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7.9%;新增固定资产1616.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9.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回升1.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2221.1亿元,增长13.0%;农村(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94.7亿元,增长10.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69.3亿元,增长11.9%;餐饮业361.3亿元,增长24.6%;其他行业485.2亿元,增长5.1%。以住房、汽车、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全年实现商品销售3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批发业2509.1亿元,零售业622.3亿元,分别增长4.3%和26.5%;实现利润总额63.4亿元,增长30.0%,其中批发业59.0亿元,零售业4.4亿元,分别增长30.2%和27.9%;毛利率9.3%,上升0.4个百分点,费用率7.6%,下降0.1个百分点。 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627.4亿元,比上年增长6.2%。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415家,成交额2519.5亿元;其中年成交额在10-50亿元的有53家,成交额934.1亿元;年成交额在50-100亿元的有5家,成交额317.2亿元;年成交额在100亿元以上的有2家,成交额268.0亿元。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取得成效。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55个,国家检测中心3个;监督抽查产品254种,比上年增长1.6%。共有质量体系认证机构2个,产品认证机构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0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4.0万台件,比上年增长0.4%。 六、开放型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