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2002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 合 全省经济增长稳步上升,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2.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546.6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3967.2亿元,增长11.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1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397元,比上年增长11.2%。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8.0%和9.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1.4∶51.6∶37.0调整为10.6∶52.1∶37.3。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7.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28.3%。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4.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下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略升0.2%。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0.4%,其中粮食下降3.1%、油脂下降1.6%、鲜菜上升10.8%、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9%、蛋类上升4.7%、水产品下降5.9%;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3%;衣着类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9%;交通和通讯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3.4%;居住类下降2.3%。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1.3%。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45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7万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持续减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省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企业在岗职工593.6万人,减少32.2万人。全省私营个体从业人员650.2万人,增加57.9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使5.8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不够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居民收入、消费差距继续扩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棉花、油料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882.6千公顷,调减4.1千公顷;总产量2907.1万吨,下降1.2%。棉花、油料种植面积311.4千公顷、907.3千公顷,分别减少72.6千公顷和19.9千公顷;总产量36.3万吨、217.0万吨,分别下降21.2%和6.7%;油料作物中油菜籽总产量130.8万吨、花生83.7万吨,分别下降10.3%和0.5%。蔬菜面积达125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2%。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水稻、高品质棉花面积扩大。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11.9万吨,增长2.8%;茶叶1.1万吨,下降4.4%;水果(含瓜果类)635.2万吨,增长4.3%。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面积77.7千公顷,增长33.3%。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49.4万吨,其中猪牛羊肉239.9万吨,分别增长2.4%和1.6%;禽蛋总产量187.3万吨,增长4.0%;牛奶总产量45.3万吨,增长27.9%。全年水产品产量334.4万吨,增长4.2%;其中淡水产品237.3万吨,海水产品97.1万吨,分别增长4.7%和3.2%。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等基地初具规模。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一批规模型龙头企业较快发展,带动作用增强。列入省考核的140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5.0亿元,出口创汇6.5亿美元,分别增长17.7%和14.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全省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社2000多个,农民运销大户、经纪人85万人。农产品质量建设全面推进。全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916个,基地覆盖面积231.4千公顷,其中当年新建78.9千公顷;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数151个,基地覆盖面积85.9千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82.8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节水灌溉面积1298.5千公顷,新增49.2千公顷,增长3.9%。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983.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9%。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乡镇企业生产效益提高。“三资”开发农业势头良好。全年新增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的“三资”农业及加工企业(项目)2094个,比上年新增数增长1.14倍;新增投资额74.7亿元,增长1.44倍。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7.3%提高到8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8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36.3亿元,增长15.7%。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891.0亿元,增长11.5%,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36.3亿元,增长13.4%;集体工业增加值299.3亿元,增长12.2%。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发展加快。私营工业增加值561.8亿元,增长21.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277.2亿元,增长16.6%;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037.7亿元,增长17.1%。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1462.8亿元,增长16.7%;大中型工业增加值2044.6亿元,增长13.5%。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1490.8亿元、2045.5亿元,分别增长14.5%和16.6%。工业用电保持较高增长。全年用电量1245.1亿千瓦时,增长15.5%;其中工业用电967.5亿千瓦时,增长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