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06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点击: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积极扩大需求,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基本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 一、综 合 全省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5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8.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39.0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17.7亿元,增长1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700元,比上年增长9.0%。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00美元。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教育、信息等增长较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3.0∶50.9∶36.1调整为12.0:51.7:36.3。 扩大内需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努力增加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回升,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0%、46.7%和9.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银行贷款明显增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市场物价下降局面得到初步扭转。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年末全省城镇在岗职工67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1.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77.8万人,增加27.4万人;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38.3万人,减少9.5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4.4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4.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按时足额发放,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各类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6%和93.2%,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启动实施。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 值得强调的是,过去的五年,是建国以来全省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五年,也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比1980年翻三番。财政总收入年递增19.8%。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进出口总额比“八五”时期增长1.8倍。城市化水平达4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实际增长分别达6.09%和5.97%,全省总体上达到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就业压力较大;国有和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整体素质,仍需作出艰苦的努力;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受自然灾害和面积调减的影响,粮食生产总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3106.6万吨,比上年下降12.7%。棉花总产量31.5万吨,比上年增长27.8%;油料总产量226.3万吨,其中油菜籽143.0万吨、花生80.4万吨,分别增长23.0%、21.3%和27.1%;蚕茧总产量8.8万吨,增长6.2%;茶叶总产量1.25万吨;水果总产量172万吨,增长5.5%。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造林面积继续增加。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20万吨,其中猪牛羊肉2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4.9%;禽蛋总产量171.6万吨,增长2.0%。全年水产品产量308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淡水产品214万吨,海水产品94万吨,分别增长3.6%和4.1%。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93.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节水灌溉面积1169.1千公顷,新增129.3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92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7%。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面积缩减,棉花、油菜、蔬菜和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食面积调减524.2千公顷,棉花、油料、蔬菜面积分别增加33.3千公顷、180.2千公顷和136.5千公顷。大宗农作物品质提高,市场滞销的品种得到控制。特种畜禽和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涌现出一批与农民利益联系较为紧密、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列入省考核的140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4亿元,利税2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21.2%。 乡镇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和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全省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5.8%提高到8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7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国有工业388.7亿元,增长9.6%;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498.6亿元,增长8.1%。非公有制工业增长较快,成为工业提速增效的重要力量。股份制工业企业增加值648.3亿元,增长18.0%;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694.2亿元,增长23.5%;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增加值117.7亿元,增长11.7%。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53.9亿元,增长12.4%。重工业增速有所加快。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1109.3亿元,增长12.1%;重工业增加值1449.8亿元,增长17.0%。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四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较大幅度增长,工业产品整体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在列入统计考核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60种,下降的有15种。与上年相比,纱增长18.6%、布增长6.1%、卷烟增长5.2%、机制纸增长1.5倍、原盐下降1.1%、家用洗衣机增长25.5%、家用电冰箱增长17.0%、彩色电视机下降27.5%、原煤增长8.4%、发电量增长15.1%、原油加工量增长17.3%、乙烯增长9.7%、成品钢材增长22.7%、水泥增长9.0%、硫酸增长15.3%、金属切削机床增长31.6%、平板玻璃增长12.3%、纯碱增长10.5%、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2.6倍、汽车下降1.7%、组合音响增长68.2%、集成电路增长69.1%、程控交换机增长53.1%、载波通讯设备增长10.7%、光通讯设备增长28.9%、移动通讯设备增长66.8%、化肥下降5.8%、农药下降2.3%、房间空调器增长43.9%、化学纤维增长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