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三亚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7来源:三亚市统计局 点击: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921万人次,货物运输量91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2.3%;完成旅客周转量352673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8619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5.1%和14.6%。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9.75万吨,增长2.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113公里,新增13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5501万辆,增长5.8%。 邮电通信业务持续增长。邮电业务总量48511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电信业务量42468万元,比上年增长22.8 %;邮政业务量6043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2.1万户,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0万户,比上年增长9.3%;农村电话用户5.1万户,比上年增长7.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2万户,比上年增长16.1%。年末拥有因特网用户1.67万户,比上年增长13.6%。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形势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0.62亿元,比年初增长30.9%。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59.57亿元,增长56.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8亿元,增长20.5%。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17亿元,下降24.8%;中长期贷款余额62.22亿元,增长51.1%。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4283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财产险收入3895万元,寿险收入9349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039万元,分别增长31.0%、22.3%和26.1%。赔付额3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财产险赔付3215万元,增长26.7%;寿险赔付284万元,增长4.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31万元,增长8.9%。 (九)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2元,比上年增长16.9%(含2006年新增工资);人均消费性支出7295元,增长14.6%,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2.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0元,比上年增长14.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09元,增长19.8%,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2.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3.9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 (一)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融资打包回购企业债务试点工作效果明显。制定和颁布了《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0多家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校长的聘任和管理,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了农村卫生院上划管理,强化了农村卫生院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实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大投资评审力度,继续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加强非税收入监管,积极推动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二)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58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出口4100万美元,增长12.6%;进口 1793万美元,增长8.0%,实现贸易顺差2307万美元,比去年增加357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28宗;新签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5321.8万美元。 三、社会发展 (一)劳动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26.81万人,比上年增加0.76万人。其中,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单位从业人员5.03万人,增加0.21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43万人,增加0.17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2893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劳务输出1.4万人,比年初增加0.62万人。 (二)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978人,比上年增长2.26倍;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252人,比上年增长5.6%;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328人,比上年增长12.6%;普通初中在校学生32724人,比上年增长3.6%;小学在校学生7.91万人,比上年减少0.7%。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1%。 (三)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艺术馆1个,档案馆1个,图书馆1个,报社1家。全年出版报纸460万份,比上年增长2.2%。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7.5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9个,病床位168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46人。其中,执业医师754人,执业助理医师123人,注册护士721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个、卫生院15个。全市参合农民22.5万人,参合率91.5%。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市在各项世界体育运动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在全国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铜牌1枚;在省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21枚,获得银牌13枚,获得铜牌9枚。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市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31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5个。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659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98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946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315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6176人。 四、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轨道,人口控制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3.6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人口死亡率为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人口再生产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三边”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镇人居环境创建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全市人工造林面积471公顷,森林覆盖率65%。全市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