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济源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4来源:济源市统计局 点击: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市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96.9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36.9亿元,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21825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63.2:29.1变化为7.0:67.3:25.7,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4%,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非公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1%。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0%,居住类价格上涨6.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3.5%,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6%,衣着类价格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2.6%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城镇就业人员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工业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条短,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慢,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 二、农业 全年粮食总产量18.41万吨,比上年增长2.6%。夏粮总产量9.8万吨,增长2.3%;秋粮总产量8.61万吨,增长3.0%。油料总产量4971吨,下降1.6%;棉花总产量270吨,下降40.3%;蔬菜总产量27.03万吨,增长9.3%。畜牧养殖业加快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8951吨,比上年增长16.6%;禽蛋产量31103吨,增长8%;奶类总产量6940吨,增长73.1%;水产品产量6500吨,增长18.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2.9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3.4%。蔬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畜牧业的比重增加,畜禽产品、奶产品的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蔬菜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研究获得成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6.3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3%;农用拖拉机15354台,比上年增长10.9%,农用运输车36400辆,比上年增长8.1%;农村用电量20759万千瓦时,增长3.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651公顷,比上年下降0.6%。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00742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9797万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72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8%;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4978万元,下降6.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91249万元,增长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60149万元,增长30.1%。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0932万元,增长3.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38865万元,增长35.1%。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335667万元,增长28.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焦炭产量167.8万吨,增长30.4%;生铁产量140.7万吨,增长26.9%;钢产量170万吨,增长35.5%;钢材产量150.7万吨,增长24.8%;聚氯乙烯树脂产量8.4万吨,增长72.4%;电解铅产量53万吨,增长36.7%;烧碱6.7万吨,增长76%;发电量80.2亿千瓦小时,增长1137.3%。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7.18%,比上年提高4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068467万元,比上年增长53.5%;实现利润总额103609万元,比上年增长67.2%;实现利税218815万元,增长64.4%;亏损企业亏损面5%,下降0.6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9481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城镇投资564698万元,增长10.3%;农村投资124783万元,增长53%。 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920万元,比上年增长91.7%;第二产业投资285274万元,下降22.6%;第三产业投资275504万元,增长95%。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7:50.5:48.8。从投资主体看,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60189万元,比上年下降2.3%,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4%;港澳台商投资27598万元,增长295.4%,所占比重为4.9%;民间投资376911万元,增长10.5%,所占比重为66.7%。在城镇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283778万元,增长16%;利用外资4215万元,增长50.5%。房地产开发投资24633万元,增长97.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实施200万元以上的项目495个,完成投资61.5亿元。国电豫源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豫光10万吨电解锌、太行100万吨水泥、博海1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济洛、济焦高速公路竣工通车,休昌输变电、荆华输变电、篮球城训练馆、人民医院中心病房楼竣工投用,济运高速公路、文化城、综合服务中心、中原国际商贸城、联创10万吨树脂、豫光10万吨再生铅、PPS等项目开工建设。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0363万元,增长16.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3748万元,增长1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8601万元,增长14%;餐饮业零售额56690万元,增长18.6%;其他行业8820万元,增长13.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520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出口总额23580万美元 ,增长8.3% ;进口总额28474万美元 ,增长47.9%。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外来投资企业74家,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2857万美元,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2374万美元,增长27.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650万吨和11420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13%;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完成2090万人和535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