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济源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4来源:济源市统计局 点击: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抓住入世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9.3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8:58.2:32变化为9.2:61.5:29.3,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其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0.3%,居住类价格上涨4.3%,食品、烟酒价格分别下降2.3%和2.2%,衣着、家庭设备价格分别下降0.1%和2.5%,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价格分别下降1.8%和0.4%。 经济环境有所改善。2002年,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项目由2000余项清理精简到第一批保留的150项,成立了“济源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实行集中受理,限时办结。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农民负担减轻。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周边经营环境。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城镇在岗职工65196人,比上年末减少8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全年市职业介绍所介绍2095人次就业,劳动部门共组织3338人次参加了各类就业培训。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75人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山区、平原、城区、景区四大特色板块初具规模。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增加,达到11.4万亩,比上年增长7.5%。具有市场竟争优势的蔬菜、花卉、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高效农业园区、生态养殖园区快速兴起,外资开始进入农业。 粮食有所减产。受调减粮食播种面积和严重干旱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17.22万吨,比去年下降9%,其中夏粮总产9.56万吨,较上年增长1.4%;秋粮产量7.66万吨,较上年下降19.3%。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 全年棉花产量307吨, 比上年下降15.7%;油料产量4373吨,比上年下降35.2%;蔬菜产量228191吨,比上年增长7.0%;水果产量28543吨,比上年增长 8.2%。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533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000公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得到顺利实施。 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7211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3842吨,增长8.5%;禽蛋产量25091吨,增长7.1%;奶类总产量2035吨,增长59.6%;水产品产量4150吨,增长36.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3.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12320台和26400辆,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10.1%;农村用电量18872万千瓦时,增长4.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449公顷,比上年下降5.4%,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701.1公顷,增长44.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2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192744万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52338万元,比上年增长12.3%;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35213万元,增长12.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6394万元,增长 3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6654万元,增长24.7%。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706万元,增长7.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73038万元,增长26.2%。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0156万元,增长21.5%。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47716万元,同比增长167.9%,比上年提高15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34%,焦炭增长36.5%,生铁增长18.5%,成品钢材增长40.3%,电解铅增长37.3%,白银增长24.1%,供电量增长17.6%,供热量增长84.4%,煤气增长19.5%。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1.99%,比上年提高16.2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521165 万元,比上年增长27.8%;产销率达98.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2912万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005万元,比上年增长49.5%;实现利税57312万元,增长34.4%。 建筑业发展较快。 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33559万元,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实现利税2823万元,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按房屋面积计算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63.5%,比上年提高了59.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784万元,比上年增长76.2%,其中国有经济投资73827万元,增长7.6%;集体经济投资32612万元,比上年增长76%;城乡个体投资41465万元,比上年下降6.0%;其他经济投资9688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3.8%。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41931万元,增长234.8%;;更新改造投资23308万元,比上年下降25.5%;房地产开发投资4086万元,比上年增长65.8%。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34785万元,增长88.9%。 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工业完成投资122015万元,增长152.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世纪广场一期工程、王屋山供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3万吨烧碱、4.5万吨树脂扩改、35万吨高速线材等一批工业技改项目已竣工投产。环城公路、207国道改造、沁园南路等工程竣工通车。布袋沟供水工程、人民医院中心病房楼、黄河大道开发、城乡电网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热电工程、炼铁扩建工程、炼钢扩建工程、沁北电厂等工程进展顺利。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83318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5.6%。建成投产项目20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91.2%,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53.9万平方米,竣工率为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