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湖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5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点击:
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旱涝灾害,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内在活力增强。2003年,全省GDP为46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6%,为1998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5.8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793.71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954.15亿元,增长9.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247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1∶38.7∶42.2。全省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9.5%,比规模工业快8.8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2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48.4%和56.4%。全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深圳)投资洽谈会上,省级合同引进外资和内资分别为20.9亿美元和119.15亿元。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199.41万人,增长6%,劳务总收入539亿元,增长8%。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4%,推动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1.55%,比上年高11.7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0.08亿元,增长43.4%,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省60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03亿元,增长12.8%;实现利税12.4亿元,增长6%;共连接基地86.67万公顷,辐射农户400多万户,初步形成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纽带的粮食、蔬菜、食用油、畜禽水产乳制品、茶果、竹木林纸六大产业链条;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商品率为62%。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为33.5%,比上年高1.5个百分点;长株潭三市GDP为1578.36亿元,增长12.8%;占14个市州GDP的比重为3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4%,比上年高2.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5.8%,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108.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6.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6.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2.8%;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1.4%。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年内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1.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5%。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依法治省积极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大,从严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全省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人均税费支出81.7元,比上年减少3.2元,下降3.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制造业整体实力较弱;能源紧缺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村和农业投资不足,农民收入增长较缓;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2442.73万吨,减少2.3%;油料125.7万吨,增长5.4%;棉花16.31万吨,增长6.6%;烟叶18.71万吨,增长0.4%;大豆39.72万吨,减少11.5%;蔬菜2291.02万吨,增长5.0%;水果512.38万吨,增长7.0%;出栏肉猪6660.19万头,增长3.3%;出笼家禽52275.76万羽,增长5.8%;出栏牛168.23万头,增长11.2%;出栏羊722.22万只,增长9.8%;禽蛋85.81万吨,增长4.0%;水产品156.59万吨,增长4.7%。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29.79千公顷,减少2.6%,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8.6%。稻谷播种面积3409.98千公顷,减少3.7%,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为39.4%,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油料播种面积为867.76千公顷,减少2.9%;药材播种面积为80.77千公顷,棉花播种面积为138.99千公顷,分别增长25.3%和17.3%;麻类播种面积为57.23千公顷,增长0.9%;烟叶播种面积94.06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964.26千公顷,分别增长0.5%和7.2%。畜牧业稳定发展,2003年畜牧业增加值增长3.7%,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29.4%。农、林、牧、渔比例为55.7∶7.9∶29.4∶7.0。据省乡镇企业局统计,2003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1593.3亿元,增长10.7%。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0.7万处,投入资金43亿元,完成土石方6.51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平方公里。全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1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664.72万千瓦,增长6.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8.33万吨,增长2.2%;农村用电量53.84亿千瓦小时,增长8.0%。完成造林面积40.96万公顷,年末有林面积986.11万公顷,增长1.5%;森林覆盖率53.67%,比上年高0.54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6亿元,有20万人解决温饱和越过低收入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5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6.52亿元,增长20.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58.14亿元,增长18.4%;重工业增加值528.38亿元,增长21.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49.27亿元,增长14.4%;大中型企业增加值504.06亿元,增长14.9%;“十大标志性工程”骨干企业增加值286.71亿元,增长27.4%,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8.8个百分点。重点行业增长加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0大行业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14.0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2366.69万吨,增长16.2%;发电量523.73亿千瓦小时,增长19.5%;钢产量590.77万吨,增长8.1%;水泥3054.34万吨,增长11.1%;平板玻璃763.85万重量箱,增长30.9%;机制纸及纸板124.28万吨,增长37.1%;十种有色金属107.18万吨,增长16.4%;汽车4.38万辆,增长76.2%;纱21.99万吨,增长20.1%。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639.41亿元,增长23.4%;产品销售率为100.07%,比上年高0.3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