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鹤壁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4来源:鹤壁市统计局 点击:
鹤壁市统计局 (2002年2月21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争先晋位,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两个超过、两个提高”总体目标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认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基本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94.9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46.88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28.17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2.5:48.6:28.9变化为今年的20.9:49.4:29.7,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市场物价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 100%,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4.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0%,居住类价格上涨9.3%,其余五大类价格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1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全市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9个,全年成功介绍16607人次就业,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 612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7478个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52.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够合理,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社会投资还未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全年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达到57万亩,比上年扩大19.5万亩,种植比例已达46.1%,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全市全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已达36.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一批养殖基地和畜产品加工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年末全市实际拥有万头养猪场个数28个,30万只养鸡场个数106个。 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粮食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88.04万吨,比上年增长3.4%,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份。其中,夏粮47.15万吨,比上年下降1.1%;秋粮40.89万吨,增长9.2%。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持续增产,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全年棉花产量0.1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产量5.63万吨,比上年增长2.6%。 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000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 畜牧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1.61万吨,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52万吨,增长7.6%;禽肉产量4.93万吨,增长17.8%。蛋类总产量达8.81万吨,比上年增长6.0%。畜牧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2%,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畜牧业支柱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全年水产品产量2400吨比上年增长9.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保持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136万千瓦,与上年基本持平。农用拖拉机6.43万台,农用运输车1.89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7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2.4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节水灌溉面积35.7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9.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3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8.4%;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75亿元,增长1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32亿元,下降10.6%。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8.21亿元,增长14.3%;重工业增加值21.87亿元,增长12.0%。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76亿元,增长11.1%。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煤炭、冶金、建材、电子、电力等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主要支柱产业增速加快。与上年相比,煤炭采选业增长7.9%;电力工业增长15.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4.4%。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16倍。 工业产销基本衔接,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8.6%,产销率达到98.5%。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83亿元,比上年增长95.5%。亏损企业亏损额0.96亿元,比上年下降13.0%;企业亏损面21.5%,比上年减少3.3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3.44%,比上年提高10.6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6.57%,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5次/年,比上年加快0.0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72%,提高1.24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0.90%,提高6.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6.38%,下降1.74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9.1%。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还比较大,扭亏任务仍然繁重。 建筑业增长加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工程质量有所提高。按单位工程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50.4%,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50.5%,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3.04亿元,增长32.0%;城乡集体、个体经济投资7.18亿元,增长1.0%。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2%;更新改造投资3.21亿元,增长24.5%;房地产开发投资0.52亿元增长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