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贵州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8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点击:
十三、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6.61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848.3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5%,其中,居住类增长7.6%,衣着类增长18.5%,杂项商品及服务类增长4.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增长33.1%,食品类增长7.8%,交通通讯类增长24.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增长15.7%,医疗卫生服务类下降18.2%。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手机、汽车等高档新兴产品的数量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4.3%、17.8%、14.4%。 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57平方米,有90.0%的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居室内有厕所浴室的家庭比重为67.7%,使用管道煤气为燃料的家庭比重为25.7%。 农民收入继续增长。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4.7%。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0%,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3%,居住支出增长12.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23.4%,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下降14.2%。 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移动电话等家电产品大幅度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48.3%、40.5%。 农村居民家庭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人均住房面积23.8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其中,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面积19.3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按照“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计划”的要求,中央和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76亿元,比上年增加1.48亿元。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省财政共安排20亿元“以奖代补”资金,对53个财政困难县进行补助。年末全省绝对贫困人口预计为255万人,比上年净减少11万人,低收入人口预计为453万人,比上年净减少13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2万人。 总体小康建设进程继续加快。全省总体小康建设实现程度为86.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和农村总体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91%和72.9%。 十四、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建成烟尘控制区6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43.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8.8%。对空气质量实施监测的12个城市中,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8个,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2个。全省中心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年平均98.0%。 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对三岔河等重点流域、毕节地区等重点区域、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等重点企业的污染进行防治。石漠化治理取得新成效。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3.07平方公里。全省已建立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7个,比上年增加2个。自然保护区达到1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6.1万公顷(1441.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5.5%。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全省加大农村沼气池建设力度,省财政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全年新建沼气池25.6万口。 节能降耗取得进展。在宏福公司、开磷集团、赤天化等重点企业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以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 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以煤矿、交通为重点,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继续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实现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全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2%,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5.6%和14.8%,其中,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5%和13.7%。 2006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投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融资渠道不宽;结构矛盾突出,服务业、轻工业、加工制造业发展水平低;节能降耗压力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然繁重。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