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贵州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8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点击:
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涨幅有所回落。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3%,涨幅分别回落4.8个和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7.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1.1%。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6.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进口总额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出口总额10.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6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38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9%。 旅游业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4747.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4715.75万人次,增长52.2%;实现旅游总收入387.05亿元,增长54.1%。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铁路、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577.1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9%,完成旅客周转量341.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6%;民航完成货邮吞吐量3.97万吨,比上年增长19.2%,完成旅客吞吐量375.60万人,比上年增长17.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2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邮政业务总量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6.9%和100.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增长较快。2006年,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44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6.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一般预算支出60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教育、医疗卫生和农业等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较大。 金融业稳健发展。200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00.08亿元,比年初增加522.62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96.11亿元,比年初增加392.22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商业保险保费收入为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2006年末,股票投资者累计开户数为22.29万户,比年初增加0.69万户。全年股票(含A股、B股、基金、债券等)交易额为38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3%。贵州省上市公司中除一家公司开始进入股改程序外,其余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顺利完成。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威宁、赫章、望谟、紫云等最后四个县通过 “两基”攻坚达标验收,并获教育部批准,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全年免除631万学生学杂费资金5.33亿元,免费提供193.23万中小学生教科书资金共计1.7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初中100所,补助62万名初中寄宿贫困生资金共计6200万元。高等教育经过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体制改革,教育规模继续扩大。 科研能力继续提高。启动建设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首次牵头承担了国家973科研项目,承接了国家安排科技攻关项目16项,“863”计划项目1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验项目29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41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7项,应用技术成果114项。签订技术合同263项,成交金额0.54亿元。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登记数达141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7项,应用技术成果114项。 知识产权意识增强。2006年,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2674件,比上年增长20.1%;授权专利1337件,比上年增长44.5%。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的成绩。年末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达到58个,其中,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7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营性文化机构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顺利。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6个、文化馆87个、博物馆13个、公共图书馆91个。有线电视用户326.85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3.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0.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档案馆10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39.6万卷,比上年增长2.4%。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顺利,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以“整脏治乱”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初见成效。“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圆满成功,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9个市(州、地)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医院、76个县传染病科(区)基本建成,14个县医院和576个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上年的10个增加到34个,参合率达到72.3%,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惠及近920万农民群众。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省财政共安排3380万元资金用于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氟(砷)等地方病的防治。大力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积极做好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全年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年有40个项目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奖,其中获得全国冠军10项。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获得48公斤级拳击比赛冠军。 十一、人口 2006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3.97‰, 死亡率为6.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6‰。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3955.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18万人。 十二、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23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6.39万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1.2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两个确保”实现100%后继续得到巩固,完善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健康发展。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10035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588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6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1亿元,比上年增长53.9%;直接接受社会捐赠0.28亿元,比上年增长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