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梧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7来源:梧州市统计局 点击: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建设东大门,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部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2.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为1998年以来最快增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4822元增加到5244元,增长8.7%。 三次产业全面提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6.41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5.58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26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30.5:29.9:39.6。 宏观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258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076万元,同比增长10.8%。这是自2000年开始的第三个盈利年头,是自1998年以来实现的最好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38万元,比去年增加1822万元,增长106.2%。 市场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在供大于求的总体市场格局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7.8%,比上年下降2.2%。分项目看,食品类下降2.9%,烟酒类上升1.2%,衣着类上升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3.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2.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7.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1.4%,居住类下降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经济外向度不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全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6.24万公顷,比2001年调减7737公顷;建成优质稻基地8.56万公顷,比去年扩大3.96万公顷,增长85.99%;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产业化、企业化、园区化的新趋势,推动着我市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经营、特色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瘦肉型猪、品改牛、三黄鸡、网箱鱼等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禽畜产品产量及水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178公顷,比上年增长100%,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917公顷。当年迹地更新7821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6.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832台,增长10.0%。化肥施用量(折纯)5.8万吨,增长7.3%。农村用电量17554万千瓦时,增长1.3%。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7.1万公顷,增长1.4%。 三、工业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0.46亿元,增长11.2%。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8.47亿元,重工业增加值8.31亿元,分别增长14.9%和4.8%,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0.5:49.5。 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出口成效明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为3.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出****货值达8.21亿元,同比增长24.7%。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3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利润总额8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38万元,,比去年增加1822万元,增长106.2%;利税总额40225万元,比上年增长5.6%。企业亏损面和亏损企业亏损额继续下降,分别下降1.5个百分点和14.0%。产品销售率95.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投资额绝对值比去年增加了3.8亿元。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1.59亿元,增长44.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93亿元,增长1.2%;房地产投资完成6.08亿元,下降18.6%;其他投资完成0.77亿元,下降19.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河东防洪堤主体工程已完成至20米高程,占概算总投资的54.5%,为2003年5月31日前基本建成并发挥防洪作用奠定了基础;长洲水利枢纽工程坝区左右岸进场道路、桂梧高速公路苍郁段开工建设;“骑楼城”一期工程正式启动。梧信二级公路连线段、宝石城、市政广场二期、新兴示范街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综合功能。2002年,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1%;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投资2.36亿元,增长10.1%。城市公用事业不断发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206.87公里,增加6.88公里。 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各环境质量要素达到了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2002年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其中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由上年的0.150毫克/立方米下降至0.13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2001年度为0.024毫克/立方米,2002年度为0.02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由上年的0.057毫克/立方米下降至0.047毫克/立方米。降水PH平均值为5.18;酸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地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427.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54%;公共绿地面积271.2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2254.9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7.61平方米。全市森林面积为86.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83%。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 公路路网发展迅速。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405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7.05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