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桂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7来源:桂林市统计局 点击: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优环境,推进调整,努力克服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稳定协调发展。初步统计,2006年桂林市生产总值(GDP)突破600亿元,达到6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08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255.9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29.14亿元,增长14.5%。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49.0%和38.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6.7和5.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3.7:39.7:36.6调整为21.7:41.3:37.0,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工业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人均GDP达12452元,比上年增长13.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2811元,比上年提高13.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69亿元,增长19.8%。在组织财政收入中,市级完成34.42亿元,增长14.6%,县域完成24.90亿元,增长15.5%。 2006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各月总指数起伏平缓,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明显。2006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7,比上年上涨0.7%;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1.0,比上年上涨1%。从居民消费八大类别看,呈“五升三降”的态势,其中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和居住类分别上涨2.0%、1.0%、0.5%、0.8%、6.0%,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类分别下降1.7%、7.9%、3.9%。其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分别影响总指数提升0.65和0.80个百分点,是拉动物价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农业 2006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粮食稳定增长,木薯、食用菌、中药材、桑蚕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初步统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99.4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农业产值120.22亿元,增长6.5%;林业产值9.35亿元,增长12.7%;牧业产值60.83亿元,增长7.3%;渔业产值6.72亿元,增长9.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6亿元,增长6.9%。 种植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作物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3.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2%。粮食播种面积39.95万公顷,增长0.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万公顷,增长4.3%;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34.17万公顷,增长3.3%,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9.88万公顷,增长5.9%。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经济作物面积继续扩大。粮经播种面积比由上年的48.7:51.3调整为48.1:51.9。 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农业生产克服局部干旱和上半年生猪价格低迷等影响,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07.69万吨,比上年增长1.0%;水果产量182.29万吨,增长9.4%;蔬菜产量394.40万吨,增长6.1%;油料总产量10.40万吨,增长2.4%;肉类总产量52.19万吨,增长6.6%;水产品产量10.24万吨,增长8.7%。 林业生产在坚持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全年造林面积6914公顷,比上年增长44.3%,其中,速生丰产林2381公顷,增长383.9%,经济林1104公顷,增长54.6%,防护林1535公顷,下降41.6%。全年有林面积157.6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53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6.5%。主要林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松脂4.01万吨,白果0.65万吨,板栗1.45万吨,油茶籽2.36万吨,分别增长31.8%、20.5%、12.5%、5.8%。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0.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实交国家税金12.84亿元,增长27.7%。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25.3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2%;全年农村用电量4.21亿千瓦小时,增长8.5%;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60.17万吨,增长1.9%;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935吨,下降0.2%;农药使用量(按实物量计算)7053吨,增长6.7%。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6.22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72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工业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平台上,保持了速度较快、运行较稳、效益较好的良好态势,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初步统计,200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61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3.69亿元,增长24.4%。全部工业增加值218.41亿元,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80亿元,增长19.9%。 各种经济类型全面增长。2006年,各种经济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均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其中,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等四种类型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的74.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1.2%。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4.17亿元,增长22.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6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的重型化趋势凸显。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1.84亿元、78.95亿元,分别增长9.3%、26.1%。重工业增幅分别高于轻工业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6.8和6.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3.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5个百分点。 全社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初步统计,钢材16.64万吨,增长19.6%;铁合金51.66万吨,增长26.3%;发电量59.23亿千瓦小时,增长50.5%;水泥370.14万吨,增长15.3%;十种有色金属2.60万吨,增长21.0%;橡胶轮胎外胎110.50万条,增长137.0%;金属切割机床4613台,增长14.9%;电力电缆400万米,增长20.3%;饮料酒6.89亿升,增长30.5%;中成药2.16万吨,增长44.0%。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攀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9.2点,比上年提升16.8个点,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0%,产品销售率为97.4%。各种工业经济类型盈利水平全面提升,全市33个行业有31个行业保持盈利,盈利面达93.9%,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体效益明显改善,重点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4.4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具有资质的企业)153家,完成施工产值75.34亿元,增长15.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772.12万平方米,增长7.0%;房屋竣工面积349.05万平方米,增长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