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天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9来源:天水市统计局 点击: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建成和在建公路项目达850个,总投资达22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962公里(不包括乡村公路)。其中等级公路达到2034公里。全社会客运量1491万人,客运周转量80312万人公里,增长8.5%;货运量1505万吨,增长5.8%,货运周转量107222万吨公里,增长6.8%。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0.62亿元,同比增长5.0%。年末本地电话用户52.8万户,增长14%。其中城市31.15万户,增长5.48%;农村21.61万户,增长27.9%。年末住宅电话30.13万户,增长15.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7.3万户;各种报刊订阅量达到9.25万份,其中杂志4.14万份。 六、商贸流通、旅游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经济的发展和节假日活动的火暴促进了全市商贸流通市场进一步繁荣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4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3亿元,增长15.3%,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2亿元,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6.85亿元,增长13.9%;餐饮业零售额14.03亿元,增长17.9%;其他行业零售额3.07亿元,增长9.4%。进出口总额达8000万美元。 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在伏羲文化节等重大节日的推动下,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1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8.5%和20.6%,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8%。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7.9亿元,较年初增长18.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6.3亿元,较年初增长14.2%。金融贷款为79.4亿元,较年初增长14%。其中短期贷款51.9亿元,较年初增长16.7%,中长期贷款27.1亿元,较年初增长10.7%。 保险业市场更加繁荣。自“十五”中后期平安、天安、永安保险相继落户我市以来,保险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全年保费收入2.64亿元,较上年增长22%;承保额达到273亿元;赔款6234万元。 八、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4.9亿元,增长12.1%,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3%。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30402户,从业人员68639人,注册资金3.02亿元,营业收入达16.2亿元;私营企业达到2521户,从业人员5890人,注册资金达到25.9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2.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17983人,较上年增长6.7%;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3524人;普通中小学校2918所(包括533个教学点),在校生71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在校生巩固率99.73%。累计高考上线人数21281人,增长14.8%。初中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10.9%,巩固率达98.04%,分别较上年增加2.55个和1.15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2006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09项,鉴定科技成果80项,2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推广项目111项,累计新增利税1.87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78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站)178个,公共图书馆8所,各类藏书650千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77%和86.10%。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202个,床位672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623人,其中执业医师2244人。年内“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稳定在85%以上。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点113个。学校在校学生施标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8.5%和96%,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约13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8.4%。同时全市体育事业取得骄人的成绩,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中共得金牌26枚、银牌21枚、铜牌17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名列全省第二。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特色更加突出,城市品质明显提高。年末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9.33平方米;城市路灯12千盏;用水普及率达到66.31%,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燃气普及率达到36.8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54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完成环保投资3.3亿元,较上年增长60.98%。空气污染指数111。渭河水质达标率为66.67%。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总人口352.34万人,农村人口为260.2万人,城镇人口92.1万人;城镇人口中城市人口[2]45.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3612人,死亡人口20336人,全年净增人口2327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65‰。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85元,较上年增加628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较上年增加115元,增长7%。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38平方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5880元,增长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7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为5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人数分别为10.25万人、14.6万人、15.6万人、7.93万人和4.1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4.6万人按时发放养老金3.4亿元,发放率达100%;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个体劳动者达2万多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人员9万多人,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38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83人。全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98.6%、88.2%、69.3%。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0258户,91106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9395.77万元,共有9.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特困户救济人数1431人,临时救济人数1.6万人次。 就业再就业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就业3.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4万人;安置困难就业4491人,援助2713户零就业家庭3284人实现就业,为415位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30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总数17.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2.6万人,城镇集体单位1.2万人,其他单位3.8万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3.57亿元,增长26%,其中国有单位劳动报酬18.44亿元,增长14.8%,城镇单位劳动报酬1.06亿元,增长7.2%,其他单位劳动报酬4.06亿元,增长1.47倍。 注: [1]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