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天水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9来源:天水市统计局 点击: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以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为主线,加强主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旅游产品质量等级和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成功。年内完成了麦积山景区环道建设二期工程、卦台山三级道路建设工程、南郭寺开发在建工程、玉泉观广场、仙人崖和石门景区河道工程建设,对一些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配套完善,一批高标准旅游设施正在投资建设。伏羲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列入省上建设计划。在受非典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5亿元,分别比去年下降31.8%和27%。 市场物价止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其中食品类上涨4.7%,烟草类价格上涨2.3%,酒和饮料类价格上涨8.9%,衣着类价格上涨3.9%,家庭设备用品价格上涨3.2%,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9%,居住价格上涨5.9%,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下降1.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1.91亿元,同比增长39.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8%提高到11.0%,增加了2.2个百分点。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19亿元,同比增长14.98%;财政支出212103万元,增长10.35%。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4.93亿元,较年初增长14.2%。其中企业存款22.26亿元,增长4.7%;财政存款2.18亿元,增长2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0.21亿元,增长17.0%;农业存款4.06亿元,增长20.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77亿元,较年初增长6.4%。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58亿元,增长25.2%。其中,财险保费收入0.56亿元,增长3.7%;寿险保费收入2.02亿元,增长32.9%。全市保险赔付额4102.7万元,增长10.8%。其中,财险赔付额3341.7万元,增长6.5%;寿险满期给付和赔付额761万元,增长33.3%。 八、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3.5亿元,增长12.8%,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1.0%,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8.6%。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3.78万户,增长8.0%,从业人员达到10.71万人,增长7.9%;私营企业达到1890家,增长22.6%,注册资金达到14.55亿元,增长34.3%,营业收入达到4.31亿元,增长15.5%;民营科技企业168家,全年技工贸收入20.55亿元,实现利税14074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12670人;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12355人;普通中小学校3074所,在校生68.39万人;小学生毕业升学率达93.51%,初中毕业升学率40.72%。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2%、巩固率98.48%。全市当年普通高校高职以上报考人数18230人,录取人数10710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70项,鉴定科技成果30项,科技推广项目114项,累计新增利税1.2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143个,公共图书馆7所,各类藏书606千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72%和86.89%。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市卫生机构215个,床位642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967人,其中执业医师2065人。年内“四苗”接种全程合格率85.85%,周岁以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67.73%。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共获奖牌91枚,为国家体育队输送优秀运动员4名,输送省队的16名运动员,在参加全国各项比赛中,取得了33个第一名,34个第二名,24个第三名。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市有3329所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标率达95%,达标率93%。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0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8%。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建制镇达到46个,城镇人口达到93万人,较上年增长5.32%,城市化达到27%。全年小城镇基础设施实施、拆迁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186个,总投资10.04亿元。 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市完成庭院绿化28万m2,拆墙透绿7833米,渭河风情线完成2公里河堤建设,市区南北两山工程规划区绿化率达到68.4%,新增城市绿地13.7万m2,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18.41%。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386.4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2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56%,“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680.1万元。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总人口345.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8643人,死亡人口15727人,全年净增人口2291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63‰,比上年下降0.4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819元,增长7.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4480.25元,增长4.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7%,较2000年下降2.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08.30元,增长4.91%;农民人均纯收入1330元,增长6.4%;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085.92元,增长13.33%;农民恩格尔系数50.53%,下降0.1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保障对象30761户,71349人,累计发放保障补助资金5921.22万元。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06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4.0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77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12.10万人,全市共有7.14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定期救济人数1022人,临时救济人数10.19万人次。 就业渠道拓宽。全市安置再就业人数达18175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7245人,失业率3.9%。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总数17.38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4.36万人,集体单位2.07万人。 劳动报酬总额继续增加。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6.33亿元,增长5.6%;其中国有单位劳动报酬14.57亿元,增长5.3%;职工平均工资9757元,增长6.4%。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等价值量指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名称调整为“××地区生产总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