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阳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6来源:阳江市统计局 点击:
2002年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十六大以及省九次党代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为总目标,按照抓好“六个做”、打好“三张牌”的经济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开拓市场,努力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得到了全面实现。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运行明显好于年初预期。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33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9.63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64.29亿元,增长1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60元,比上年增长10.9%。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5:31.8:31.7转变为34.8:33.9:31.3,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市场价格总水平有所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1%,消费品价格下降2.6%。城镇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16.05万人,比上年下降1.59%。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8.48万人,增长10.8%。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或得到安置3.42万人,比上年增加0.94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以产权改革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市直共有7家工业企业和10家商贸企业完成了改革工作。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建筑、土地、产权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市、县、镇三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废止不符合WTO规则的文件155份,取消审批、审核事项141项。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统发和基本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工作进一步推进。其他各项改革有新的进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市场价格持续回落,有效需求不足;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劳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等。 二、农业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6.9%。适度调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0.45万亩,比上年减少12.43万亩,粮食总产量74.20万吨,减少4.48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全年糖蔗种植面积2.60万亩,比上年增加0.86万亩,糖蔗产量10.20万吨,增加3.4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85.57万亩,比上年增加2.95万亩,蔬菜产量80.84万吨,增加5.60万吨;全年花生播种面积35.64万亩,比上年减少0.16万亩,花生产量4.66万吨,增加0.27万吨。全年新增水果种植面积6.61万亩,水果总产量21.54万吨,比上年增长52.01%。全年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积11065公顷,比上年增长8.92%。其中,用材林7043公顷,经济林1484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52.9%。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0.95万吨,比上年增长6.83%;禽蛋产量0.78万吨,增长1.04%。以海、淡水养殖为重点的渔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新增海水养殖面积5732亩。全年水产品产量83.77万吨,比上年增长4.0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7.10万吨,增长3.86%;淡水产品产量6.67万吨,增长6.78%。渔业总产值39.81亿元,比上年增长7.72%,其中海洋渔业产值33.85亿元,增长6.81%。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5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8%。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9.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09万吨,增长4.84%。全年农村用电量1.78亿千瓦时,下降5.32%。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14万公倾,比上年增长1.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7.61亿元,增长24.0%;规模以下工业产值93.39亿元,增长7.44%。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66.20%;集体企业产值4.67亿元,下降44.48%;私营企业产值53.33亿元,增长28.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16.07亿元,增长19.81%;外商投资企业产值8.32亿元,增长138.32%。全年工业用电量8.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06%。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五金刀剪、纺织服装、建材机电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水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家具编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调整和压缩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0,比上年提高6.1点,其中资产保值增值率提高20.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3.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0.1个百分点,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7.5%。企业盈利大幅度增长,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市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个数882个,比上年下降25.06%,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09个,增长22.09%。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25.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49%;房屋竣工面积163.73万平方米,下降17.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硬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14亿元,下降0.84%;更新改造投资3.65亿元,增长6.73%;房地产开发投资8.95亿元,增长36.43%。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17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7个。年末项目计划总投资49.70亿元,其中本年计划投资18.61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进展顺利。全年15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2.38亿元,为年度预期目标的117%,其中列入投产计划的3个项目:阳阳铁路阳春至白沙段已开通临时货运业务,白沙至阳江港段线下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沿海高速公路阳江段主线及至站港公路的联络线工程建成开通使用;市发展广场主体工程已完成。续建的8个项目:市汽车总站迁建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台平联围除险加固工程、省道113线阳春南段、开阳高速公路阳江段、阳西月亮湾健康度假中心、110KV输变电工程进展良好。新开工的4个项目:阳茂高速公路阳江段、城乡低压配电网改造与建设、景湖花园进展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