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河源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16来源:河源市统计局 点击:
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2家,其中财产保险主体9家,人寿保险主体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3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16亿元,增长17.3%,寿险业务保费收入3.86亿元,增长41.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0.28亿元,增长47%。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2.05亿元,增长30.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3亿元,增长33%;寿险业务给付0.6亿元,增长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给付0.15亿元,增长1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大中专院校19所,在校学生3.72万人,毕业生0.85万人;普通中学189所,招生6.44万人,在校学生23.92万人,毕业生6.92万人;小学1289所,招生4.20万人,在校学生28.76万人,毕业生6.3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1411人;幼儿园239所,在园幼儿6.57万人。到2008年底,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57.5%提高至62.4%。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8项,比上年增加20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新认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知识产权优势区域一个;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全年申请专利309件,专利授权量115件,分别增长66.1%和17.3%。全市累计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6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99家,比上年增加2家,从业人员5118人,技工贸收入15.7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10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文化艺术中心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2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个,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场次为417场,观众合计63万人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51.84万册(件),全年总流通60万人次;博物馆、纪念馆6个,文物藏品5.1万件;档案馆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文书类)7.35万卷(件);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6%和98.2%;有线电视用户39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万户,有线电视覆盖率和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率分别为50%和23%;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4种,发行5100万份;发行各类图书、期刊、杂志等2100种1200万册(份)。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门诊)295个,床位528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23个,床位520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6个;卫生监督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923人,其中执业医师1893人,执业助理医师1403人,注册护士2843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296人;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695人;农村乡镇卫生技术人员3921人。全市已建立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873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9%,自来水普及率达53.8%,受益人口140.47万人,增长8.7%。全市碘盐覆盖率为98.57%。全年无偿献血13167人次,献血量275.5万毫升,分别增长59.0%和6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5枚、银牌21枚、铜牌20枚。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251次,体育人口109.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8.5%。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比上年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980元,增长7.1%,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为1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比上年增长6.7%;农民人均消费支出4437元,增长12.9%,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为5.4%;城镇最高、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489元和3662元;农村最高、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028元和2441元,分别增长2.7%和17.6%。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4:1。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7%和47.9%,分别下降0.8和0.3个百分点;全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0.43平方米和29.07平方米。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057元,比上年增长9.7%。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减少到6.67万户、21.85万人,比上年分别下降6.7%和6.9%。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强化。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5.22万人,比上年净增3.7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1.23万人,净增3.4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3.99万人,净增0.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1.91万人,净增3.02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520元/月。参加工伤保险20.79万人,净增3.0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9.5万人,净增8.94万人。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273.6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5.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48.06万人,参合率达93.0%。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至2008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4.02万人,其中城镇3.15万人,农村20.87万人,共发放低保救济金1.67亿元,增长2倍。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506张,收养人员309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7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73.8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3.54亿元。 安全生产事故明显减少。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25起,比上年下降19.6%;死亡110人,受伤212人,直接经济损失482.48万元,分别下降20.9%、9.8%和25.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91起,下降12.8%;造成死亡95人,受伤211人,分别下降20.8%、9.8%,直接财产损失140.2万元,增长22.0%。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5人,减少1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8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2.80人, 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48人,分别下降33.3%、29.5%和7.8%。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控制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46.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1万人,非农业人口83.02万人,农业人口263.62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4:100(女性为100)。年末常住人口286.91万人,城镇人口占40.5%,乡村人口占59.5%。人口出生率18.06‰,死亡率6.96‰,自然增长率11.1‰。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年末耕地总资源116443公顷,本年新增1859公顷。其中,当年新开荒250.5公顷,当年建设占用、退耕还林等减少139.5公顷。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07796公顷,其中水田83694公顷,比上年分别增加2686公顷和1407公顷。 |